-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按有效孔隙度大小将砂岩储集岩分为五级级别孔隙度%评价1234520-2515-2010-155-100-5很好好中等差非渗透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条件下,流体能够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砾岩、裂缝灰岩和白云岩等。如果流体通过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则称非渗透性岩石。如泥页岩、石膏、岩盐、致密碳酸盐岩等。030201储集层的渗透性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级别渗透率10-3μm2评价油层气层1234567500500-100100-1010-11-0.1<0.1极好好中等较差差-可能不渗透常规储层低渗透储层致密储层储层的渗透率分级按岩石类型: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他岩类储层如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岩浆侵入岩、变质岩、砾岩、泥岩、煤层及古风化壳等01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储层;裂缝型储层;裂缝-孔隙型储层02按渗透率大小:常规储层;低渗储层;致密储层03储集层类型由组构决定的孔隙与组构无关的孔隙与组构有关或无关的孔隙碳酸盐岩孔隙的分类粒间孔粒内孔遮盖孔生长骨架孔蚀窗孔铸模孔晶间孔孔洞沟道裂缝虫孔收缩孔角砾孔粒间溶缝照片1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250,粒间溶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义古59-4井,井深1536.1米)照片2砂岩SEM显微照片×4000,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义古59-4井,井深1538.5米)粒间孔隙粒内溶孔伊利石照片4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300沾北4井,井深1420.4米。介形虫一世代胶结物一世代胶结物二世代胶结物照片5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1500沾北4井,井深1420.4米。白云石晶间孔胶结物内溶孔照片6含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400沾北4井,井深1432米。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照片7含砂质生物微晶灰岩SEM显微照片×6000沾北4井,井深1432.80照片3砂岩SEM显微照片×800,粒间溶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义古59-4井,井深1538.5)颗粒粒间溶缝颗粒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按照产状和作用将盖层分为3类:①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性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横向稳定性好等特点。②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之上的非渗透性盖层。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封盖的作用。又称局部盖层。③隔层存在于圈闭之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影响着油气藏中的油气以及压力分布规律。按盖层的岩石特征可分为泥页岩类、蒸发岩类和致密灰岩盖层。常见的泥岩、页岩、石膏和硬石膏、盐岩、含膏或含盐的软泥岩、与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泥质细粉砂岩以及致密灰岩等。在特殊情况下致密砂岩和粉砂岩也可作为盖层。但就整体而言,泥页岩和蒸发岩盖层最为重要。盖层的岩性盖层的宏观性质油气运移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欠压实作用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的粘土,它的脱水作用很容易产生孔隙异常高压。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能生成大量油气(包括水)。这些油气(包括水)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己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出现异常压力排烃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地下温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导致流体热膨胀,促使热液流体的运动。渗析作用-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浮力、水动力和构造运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直接动力,但它们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地壳运动是促使油气运移的根本条件。01油气二次运移中的主要运移通道有储集层的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02油气二次运移时期:一般情况下,油气生排烃时期与二次运移时期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所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03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和距离,从盆地整体上看,油气运移的方向,总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均在50km以内。04油气二次运移油气圈闭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