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交感神经节后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M受体);01副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细胞膜上:(N1受体);0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M受体);03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逐渐增大,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52mV时,就在轴突始段出现电流密度较大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0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RP=-70mV,电刺激传入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去极化,产生EPSP。01EPSP产生机制:01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02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03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导致后04膜局部去极化。05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I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加,以及Na+或Ca2+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电紧张扩布:这种作用取决于局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越大,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可叠加性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01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02触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03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04代数和。05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回返性抑制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回返性抑制与传入侧枝性抑制突触前抑制01突触前抑制的概念:通过某种生理02机制改变突触前膜活动,使其兴奋03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04元产生抑制效应。05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轴—轴06型突触的存在。07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传到A末梢AP幅值↓→Ca2+内流入A末梢量↓→递质释放↓→突触后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在脊髓后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交01感神经末梢(相当于图中A末梢)存在02GABAB受体。B末梢释放GABA与GABAB受03体结合→G蛋白介导→A末梢膜上K+通04道开放→K+外流→Ca2+内流入A末梢数05量减少。(或对百日咳敏感的G蛋白可06阻滞Ca2+内流入A末梢→递质释放↓)07除GABA外,其他递质也能通过G蛋白介导影响K+通道和Ca2+通道功能而介导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的潜伏期长(20ms);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相同的结构基础上,由于A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递质释放增加,神经元C的EPSP变大而产生的。如:海兔缩鳃反射的敏感化(sensitization)的产生。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又称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碱中毒、酸中毒、低氧、药物等,而发生传递能力的改变。突触的可塑性突触易受已进行过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传递效能的改变,此现象称为突触功能可塑性。如:突触易化、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强直后增强等,还可表现为习惯化和敏感化。兴奋传递的其它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
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1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220nm,远者可达几十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3递时间大于1s;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4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电突触传递结构特点: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间距仅为2-3nm;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v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中的应用.ppt
-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ppt
- 生物进化学考试.ppt
-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ppt
- 生物进化的历程(IV).ppt
- 生物进化的历程.ppt
- 生物进化的历程人教.ppt
- 生物进化的历程课件(公开课).ppt
- 生物进化的原因.ppt
-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ppt
- 一城一云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3).pdf
- 中国连锁餐饮企业资本之路系列报告(2023)-历尽千帆,厚积薄发.pdf
- 有色金属行业专题研究:未来焦点,钒液流电池储能风潮兴涌.pdf
- 中国 “一带一路”实践与观察报告.pdf
- 医药生物-消费器械行业2023年中报总结:积极拥抱高璧垒高成长(202309).pdf
- DB50T 699-2016 简易升降机检验规则.pdf
- DB50T 746-2016 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分析规程 .pdf
- 看DAO2025-未尽研究报告(2024).pdf
- 市场洞察力报告-数据安全检查工具箱(2024).pdf
- 2024年预见未来:中国元医院建设发展调研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