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张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docxVIP

张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

PAGE

PAGE1

张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1、张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译张惠言

原文: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选自《茗柯文补编》)

注:【1】制艺文,即八股文。【2】谳鞠,审讯。

译文:

尚之凭借诗和古文闻名于天下。乾隆戊戌、己亥年间,我还小,正学习八股文,我姐姐的丈夫董超然喜欢写诗,他跟尚之交往最密切。我因此认识尚之,(并)阅读尚之的诗文。此后,尚之在京师游学,在四库馆校勘书籍,试用于河南,超然常常跟他在一起,可是我始终不能见到尚之。但是,我见到超然,未尝不说到尚之。超然说,尚之在京师生活时,他的父亲被官吏拟定罪名送到官署,少司寇杜先生因为审讯与事实不符获贬谪,事情不能预料。在这个时候,尚之以诸生的身份客居他乡,生活贫困,衣服食物不能自给。他的父亲出门时(他)就在身边保护,直至事情最终得以解除;回家时提供完备的衣物酒肉,日常生活细致而详尽没有不办理周到的。他的父亲快乐地仿佛并不知道被捉拿的忧愁,也并不知道他的儿子贫困的事情。“了解尚之的人,选择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可是我却凭这一点尊重他。这是他的极其真挚诚恳,也是有才能有智慧。”超然说到这里的时候,怒张双目,神色飞舞,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我因此认为尚之贤能,又称赞两个人交往能根据道义相互选择。

尚之在河南,五次代理知县之职,都有声望,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去世而离职。嘉庆五年十月,动身前往吏部,被引见后还是任用于河南。超然恰好因为接受顺天府考试不能分身,就留在京师。我们三个人就又能够同时见面。回顾当初认识的时候,各自是年轻力壮的人,到今天已二十年了,超然和我胡须开始白了,尚之也头发花白了,大概我们三个人都将要老去了。超然被官吏阻遏,不得志;尚之也被一官职限制,不是他所喜欢的。只是他们两人的诗和古文更加新奇,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气概,有不是劳苦忧患能够减损的吧。我又因此了解到他们二人所满足的事情,并不是世人所奔走钻营的事情。

我小时候学习诗歌,没有成就。三十多岁,才写古文,惭愧没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屡次称赞。在他告别的时候,超然说:“你不能不说点什么。”我说:“是的。”就告知他说:凭文章流传的古人,流传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凭它修身,凭它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从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直到唐宋文人,韩愈、李翱、欧阳修、苏轼、曾巩和王安石这些人,虽然有精纯和驳杂的区别,可是就他们的学问,都各自有用来在天下推行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他们的文章没有达到极点,就不足以流传下来。现在您写古文,学古代的道,为人、事奉父母,已经达到极致了。唯独官位低下,能胜任它的空间狭小,道不能施于天下。古人不能使他们的道术一定得以推行,都各自有

文档评论(0)

Kit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