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问题的回答
现在我们跳出当前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范畴,在经济理论之“前”,用基本逻辑来试图回答“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这个问题。
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之下,经济发展源泉可能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以独立自强、抵御外侮为主要目标,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军工体系。2而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资本稀缺之小农经济环境中,这样的目标很难靠市场达成。因此,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导向下,建立起了“扭曲价格的宏观环境”、
“以计划为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和“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
府推动下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体系,造出了“两弹一星”,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目的之下,政府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源泉。
当然,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大不足。所以有人会在潜意识中忽略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甚至认为这一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阻碍。但如果以增强国防实力,维护中国的独立自强为目的,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可以说是相当成功。当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家能够在仅仅15年后就造出了
原子弹。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发展目标逐步转向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2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
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经在改革开放后转向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等同于西方经济学所假设的提升居民福利之经济发展目标。
但就算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与西方经济学的假设一致,也并不代表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结论盲目照搬到中国。西方经济学在展开其逻辑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因为在西方学者那里被当成如此的“理所当然”,甚至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其存在。在面对中国经济时,有必要回到这些假设之前来展开分析。
在以提升居民福利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源泉有三:(1)居民对更好生活之欲望的扩张;(2)生产能力的扩张;(3)“有效需求”的扩张。下面我们对其做详细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要以居民对更好生活之欲望的不断扩张为前提。这个条件听上去似乎必然成立,毕竟,有哪个人会不愿意过上更好的生活呢?但大前研一对日本低迷经济的病因诊断恰恰是“低欲望”。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中,大前研一写到:“现在的日本已经步入国民失去消费欲望的‘低欲望社会’。国民的低欲望才是日本社会最大的特征,
是日本经济低迷的元凶。”5在讨论中国经济时,有人担心现在我国有些年青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安心“躺平”,反映的也是对“低欲望”的担心。
所以,对更好生活的无限欲望,并非先验确定的东西。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后的经验可以发现,无限的欲望有可能只是某些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时代精神,也可能因为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消失。对欲望的讨论,需要更多借助社会心理学、乃至哲学这样的思想工具。本文作为一篇分析
经济问题的文章,无意涉入那样的领域,因而只是简单接受经济学对消费者偏好的假设来规避掉这个问题。我们假设,居民对消费的欲望是无限的。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居民在消费偏好上有“无餍足性”(non-satiation)——对居民而言,更多的消费总是好过更少的消费。但要注意的是,居民虽然在消费上有“无餍足性”,即消费总是多多益善;但无论是居民还是投资者,在投资上都没有“无餍足性”——投资并非越多越好。这一点差别在后文的分析中有重要意义。
第二,经济发展要以经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为前提。这一点应该是容易理解的。毕竟,人类并非生活在“心想事成”的自然界中,自然界所提供的天然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有限,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因而人类需要从事生产活动,生产出自然界中所没有的产品,来满足人的欲望,提
升人的福利。因此,经济的发展必然建立在生产能力的扩张之上。由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建立在劳动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之上,这三者也就是经济生产能力扩张的源泉。
这里所讲的这个从生产能力扩张到经济发展的供给面逻辑,是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叙事。如果认为生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约束,这个生产能力扩张的叙事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叙事。很多人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时,只是从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三个方面切入,而不考虑包括需求和精神等的其他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落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证券行业2025年度乘政策之势,察交投之变,谋行业新篇.docx
- 政策及基本面观察:央行暂停国债买入,原油价格震荡上行.docx
- 政策研究:国办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委、财政部发布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通知.docx
- 直面特朗普,三种情景.docx
- 指南针首次覆盖报告:老牌金融信息服务商,证券业务打开成长空间.docx
- 致欧科技家居电商出海先锋,“线上宜家”空间广阔.docx
- 中国经济高频观察:返乡置业支撑地产销售.docx
- 中煤能源量增价稳显韧性,分红估值有空间.docx
- 中小盘行业月报:12月中小盘先扬后抑,关注超额收益表现.docx
- 中兴通讯跟踪报告之二:中国“连接与算力”龙头企业加速成长.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