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
疟疾病人的护理
;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人类疟原虫(plasmodium)感染引起寄生虫病。
居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的第一位,每年约300万人死于疟疾。
由雌性按蚊(anophelinemosquito)叮咬传播。
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病原学;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malariae;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falciparum;疟原虫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期(人体内);无性繁殖期(人体内);红细胞内发育周期
间日疟48h
卵形疟48h
三日疟72h
恶性疟36h~48h;有性繁殖期(蚊体内);疟原虫的生活史(图);发病机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原虫血症的数量
恶性疟原虫:任何年龄的红细胞106/mm3
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幼稚红细胞≤25000/mm3
三日疟:衰老的红细胞≤10000/mm3;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疟疾患者疟疾病人或疟原虫携带者。
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
极少数途径:输血传播、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普遍易感
感染后虽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
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
经反复多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
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较易感染,且症状较重;流行特征(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与生态环境及媒介因素关系密切)
流行区域:热带和亚热带,温带其次
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发
病原流行病学:间日疟最广
恶性疟最重(热带)
三日疟及卵形疟较少
;流行病学资料;护理评估;;潜伏期
间日疟及卵形疟:13?15天
三日疟:24?30天
恶性疟:7?12天;
寒战期:突发,持续20~60分钟
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头痛,但神智清楚。持续2?6小时
大汗期:高热后期大汗,体温骤降,自觉明显缓解,仍感乏力,持续30分钟?1小时
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1天
三日疟:2天
恶性疟:不定;间日疟热型;其他症状与体征
贫血
脾肿大
肝肿大
;恶性疟:起病急缓不一,寒战可能不明显,发热则较高,其热型呈不规则,常无明显的缓解间歇期;有明显贫血,可凶险发作。(微血管堵塞)
脑:脑型疟
肾: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syndrome),亦称黑尿热(blackwaterfever)
肺:非心源性肺水肿
肠道:腹痛;恶性疟病人巨脾;脑型疟
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
与微血管堵塞、低血糖及细胞因子有关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不典型发作的原因:
疟疾初发阶段
恶性疟
同种疟原虫的重复感染
不同种疟原虫的混合感染
免疫力增强
抗疟治疗不充足
;再燃与复发
再燃: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引起
四种疟疾都可能出现
病愈后1~4周
复发: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间日疟和卵形疟
病愈后3~6月;护理评估;实验室检查;1.抗疟原虫治疗
⑴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控制发作)
⑵杀灭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防止传播与复发)
2.对症支持治疗
⑴保暖与物理降温
⑵脱水:脑型疟疾脑水肿时
⑶检测、纠正低血糖:恶性疟
⑷改善微血管堵塞:低分子右旋糖酐
;1.体温过高:与疟原虫感染、大量致热原释放入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黑尿热。;1.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生惊厥和凶险发作。
2.患者焦虑情绪缓解,积极配合治疗。
3.无脑水肿、脑疝、黑尿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二)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热型、体温的升降情况。
注意神志改变、瞳孔变化,有无颅内高压或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有无进行性黄疸、腰痛、尿量锐减、排酱油样尿等提示黑尿热发生的表现。
监测生化指标变化,及时发现肾衰竭。
监测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时发现贫血等。;(三)对症护理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或温水灌肠。
出汗后用温水擦浴,及时更换内衣裤及床褥,避免受凉。
贫血严重者,遵医嘱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
并发黑尿热、肾衰竭者,立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