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超强)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取得胜
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
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
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
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
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
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
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
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
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
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
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
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
制虞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
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3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一6月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
美国威尔逊
2、召开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赃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
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②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
的独立;
③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④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
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5、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
丞。一一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6、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差国
3、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4、《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
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