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社会的发展二、先秦文学的内容三、先秦文化与文学四、先秦文学的特点一、先秦社会的发展先秦文学指中国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是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从社会形态上看,先秦时期经历了原始、奴隶和初期封建社会三种形态;从文学演变看,相应经历了神话时期、诗歌时期、散文时期,文学演变是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多元并起,逐步融合。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域的仰韶遗址大致同时,黄河流域文化为主导,北方的夏商周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以打制石器为标志。远古神话传说的“三皇”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畜牧业的出现为标志。史书追记的“五帝”时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王朝600年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500年公元前11——前771年的西周(宗法制)公元前770——前221年的东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共800年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大宗、小宗。周王为天下大宗。其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是小宗,但在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大小宗是相对的,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各种宗族组织构成了由上至下的层层统治结构。对中国社会影响:女性无继承权利,导致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宗族以家族方式体现;家国同一结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黄宗羲所谓家天下。二、先秦文学的内容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殷商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尚书》文诰(后称诏),《周易》卦爻辞,铜器铭文,以及稍后的《春秋》,是早期书面文学。《诗经》是儒家元典之一,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集体创作。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左传》解释《春秋》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最早的叙事文学名著。《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长于记言。《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体编辑的战国纵横家书,写人的文学由自然趋向自觉。《论语》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语录体发展到论辩文。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包括《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等《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经典。语录体到论辩文。《荀子》、《韩非子》为专题论文,是先秦说理文成熟的标志。《墨子》是一部墨家著述,包括语录、论辩、专论各种文体。语言通俗晓畅,不重文采,讲究逻辑推理。《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述,全书的结构框架和文章的谋篇布局十分讲究,语言准确凝炼、生动流畅。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将诗歌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三、先秦文化与文学先秦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宗教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周代以前,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巫文化色彩浓厚,尊事鬼神,不重视人的价值。文化垄断在宫廷王官(巫祝史卜)之手,政教合一,文化承担者为巫,巫为文学重要创作者。周代以后,理性文化逐渐取代巫文化。王国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制度考》)西周是过渡期,政治文化由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周人天命观:“天命”的授受,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周人认为最高的主宰者是“天”或“上帝”,是有理性的主宰,他们不直接干预人间活动,而是高高在上,监察下方,授“天命”给人间合适的统治者,即天子,并在必要时改变“天命”。由于重视人事,开始关注礼的建设。在商代,礼只是祭祀礼仪,与鬼神迷信密切相关;而周礼,典礼仪式之外,还包含政治制度、伦理规范等多种内涵,主要用来抑制个体意识,从而达到确立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秩序的效能。周代以后,巫的地位下降,逐渐流落民间消亡。不过西周学在官府,无论国学、乡学,(国学中的大学如朝廷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只招贵族子弟。直到春秋后期,文化转移,由王官之手转到以庶族为主的士人手中。公元475年田氏代齐(奴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开始标志),私学渐兴,冲击奴隶主贵族掌握的官学,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文化知识由贵族转到士人手中,士阶层成为文化重要承载者,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盛行养士,齐国的稷下学宫,乃百家争鸣的全国最大论坛。齐桓公及子威王、孙宣王为笼络人才,在都城附近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累计达数千人,如荀况、邹衍、慎到等,有利于学术争鸣与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