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殷璠的“三来”和“兴象”说殷璠《河岳英灵集》是盛唐名家诗选。“三来”说《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兴象”说《河岳英灵集序》:“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河岳英灵集》评陶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无论兴象,兼复故实。”p*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皎然《诗式》对意境说的发展皎然的《诗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诗论专著。《诗式》的命名,意为示人以作诗所应遵从的法度。p*《诗式》和其他佚著直接提到“境”的共有四处:诗思的初发《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偏高偏逸之例,直与诗体篇目风貌。”艰难《诗式》“取境”:“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p*虚实的结合《诗议》:“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诗境蕴情《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缘境不尽曰情。”p*诗境的产生和特点:诗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范畴。诗境是通过艺术构思来定形的。《诗式》:“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p*白居易的“讽谕”说中唐时期的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的主张反映到文学领域,于是就出现了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散文上出现“明道”说,诗歌上则出现“讽谕”说。p*唐代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白居易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白居易在元和四年创作的《新乐府》五十首;在元和五年创作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序》:“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p*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怀》:“未能抛笔砚,时作一篇诗。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则;下以复吾平生之志。”p*韩愈、柳宗元的“明道”说隋唐五代古文运动隋唐五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前期是酝酿时期,这一时期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散文的本质和作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张明道、宗经;如隋末王通《中说·王道》:“言文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强调济世化民,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p*中唐时期是高潮时期,古文理论上有:1发展前期的贵道说,以韩愈为代表;2发展前期的济世说,以柳宗元为代表;3总结古文的艺术规律,提出了情、气、才、辞的理论。4情:提出了以“情”达“道”的主张,道不离情,情可达道。5气:强调作家的内在的修养,既有道德修养,又有艺术修养。6才:提出了“养才”的问题。7辞:认为“辞”是古文艺术的基本问题。8韩愈《答李翊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对中唐古文艺术理论的总结。9p*晚唐五代是衰弱时期理论上,杜牧提出了“以意为主”,以取代“文以明道”说。其他古文家如皇甫湜、孙樵等,尚奇、尚怪,把理论引上了歧途。p*关于韩愈的“明道”说韩愈《争臣论》:“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重答张籍书》:“己之道,乃夫子、孟柯、扬雄所传之道也……。”韩愈《答李翊书》:“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韩愈的“明道”重在明儒家之道。p*关于柳宗元的“明道”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柳宗元《时令论》上:“然而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柳宗元的“明道”意在明辅时及物之道。***隋唐时期的文学批评
南京大学文学院孙蓉蓉p*隋代的文学批评隋代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批判隋文帝杨坚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文风的问题。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