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春《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 历史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配套课件].ppt

2025春《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 历史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配套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雕版印刷技术毕昇木活字北宋唐朝阿拉伯人沈括梦溪笔谈授时历程朱理学朱熹李清照关汉卿司马迁 【历史解释】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两宋的局部统一和元朝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崇文抑武方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经济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政策的制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民族关系上,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文学艺术,还涉及科学技术。 4.对外交流上,频繁的对外交流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放,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各种科技文化得以传播和相互借鉴,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综上,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11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发明归功于()BA.施耐庵B.毕昇C.王祯D.宋应星 知识点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借助先进设备,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先进设备”指的是()AA.指南针C.活字印刷术 B.水密隔舱D.火药武器知识点三天文学的发展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史实的是()A A.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 B.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一书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D.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天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知识点四理学C4.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郭守敬 知识点五宋词和元曲 5.在宋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来自山东济南的著名词人,人称“济南二安”。一位是女词人,其词风委婉细腻;另一位是南宋)B男词人,其词风气势豪迈。他们是( A.李清照、苏轼 B.李清照、辛弃疾 C.李清照、关汉卿 D.马致远、苏轼知识点六司马光和《资治通鉴》6.有一部史书,它历时十几年编撰而成,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B“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能力提升】 1.苏轼回忆自己年少时,想看《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后侥幸得到,也都是手抄本;成年以后,市面上各种书籍“日传万纸”,读书人很容易就能获得。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DA.崇文抑武方针的确立C.苏轼中举后位高权重 B.史学更受重视D.印刷术的发展 2.重庆钓鱼城是南宋与蒙古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此地衙署遗址出土的铁雷中装填的火药能把厚度超过1厘米的铁壁炸裂,与南宋史料中记载的铁火炮、震天雷一致。这一考古发现()BA.说明南宋时期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B.为南宋火药武器的使用提供了实物证据C.证明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传到了欧洲D.证明火药武器的使用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3.元朝郭守敬等科学家组织了东起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北达西伯利亚的大规模天文测量,为《授时历》的编订奠定了基础。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这说明元朝科技的发展得益于()AA.统一的政局和辽阔的疆域B.官方的支持和政策的助推C.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D.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4.朱熹说:“天地之间,万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尝不殊也。”又言“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D所以育,其不外是矣”。可知朱熹的思想() A.直接继承了道家的主张 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主张尊崇儒术 D.蕴含着和谐的生态意识5.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呈现出)B平民化、世俗化趋势,这一变化适应了( A.统治阶级的需求 B.市民阶层的需求 C.中央集权的需要 D.儒学发展的需要 6.《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认为,对于各个民族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A皆为僭伪”,据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副教授持证人

知识共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4日上传了副教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