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育家精神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使命及其当代转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价值引领、真理传播、灵魂塑造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承担着神圣的教育使命。对于教师使命,我国传统教育经典中有诸多相关论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对教师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使命的经典论述,以此引领当代教师成长,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和丰富教育家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分析传统教育经典著述中关于教师使命的相关论述,以期获得相关启示,进而丰富教育家精神内涵,构建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一、教育家精神视角下的教师使命
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承载着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丰富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既是对当代中国伟大师魂与教师职业精神的提炼升华,也是对千百年来一代代师道传统的继承发扬。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使命不谋而合,二者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教育家精神为教师使命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指导原则,是教师使命达成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还要肩负起“引领社会、文化创新”的担当。同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使命是教育家精神的具体体现,践行自身的使命也是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教师才能自觉承担起时代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教师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中国传统教育经典论著中关于教师使命的论述,可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成己、立教、育人。
(一)成己使命
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成己。教师只有先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师的成己使命主要体现为:学而不厌、见贤思齐、博学于文。
1.学而不厌,求是创新
首先,教师自身应是一个学习者。教育家孔子说过,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他还认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孟子·公孙丑上》中也说道:“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其次,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其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除了学习新知识,教师还应不断巩固旧知识。《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学记》中说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即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
2.见贤思齐,反思内省
首先,教师应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这些都在告知教师要虚心求教。其次,教师应善于向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为师,正如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主张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传统教育经典中,有关话语甚至提倡学生比教师优秀,如“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以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等。这也启示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
3.博学于文,广泛涉猎
教师不能只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他认为君子应广泛学习古代文化典籍,教师更应博学多才。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篇》),意思是如果博学多识的人能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那么就能够明白道理不至于犯错。汉代教育家王充在《论衡·别通篇》提出教育内容要“博通百家”,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向学生传授“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明末清初教育家王夫之曾说道:“欲明人者先自明”(《四书训义》),即教师授课要想给学生讲解清楚,自己首先要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这也指出教师要想胜任教育的工作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立教使命
何谓“立教”?《中庸》强调“修道之谓教”,也就是说,修道即立教。这意味着,教的根本在于教育者的修道,修道的过程就是立教的过程,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家—校—医—社”协同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研究.docx
-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高质量推进区域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docx
- “双减”政策引领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docx
- 场域理论下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的困境剖析与优化策略.docx
- 迭代升级:德育课程3.0版本的进阶与实施.docx
- 基于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幼小科学衔接路径探析.docx
- 教科研训一体化支撑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与实践策略.docx
- 教研智慧形态构建:数字化背景下落实高效教研.docx
- 聚焦课程高质量实施 提升整体育人效能.docx
- 课程游戏化建设下“绿润童心”综合活动实践研究.docx
- 案例详解数据表p 5538f9f1 ahu.pdf
- 章政策结多项选择题宏观济学chtb.pdf
- 联机教程建议先看一下.pdf
- 安康市汉滨区电缆线路整治查修工程.pdf
- 文稿教程说明mtz0 xx swahili ab initio paper 1 sl markscheme.pdf
- 免疫分析法质量要求.pdf
- review question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循环系统复习题.pdf
- sfc上影城百联滨江店.pptx
- sigma-sml共7 aldrich安全数据表.pdf
- 学习draw conclusions 2 process activity得出结论过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