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说“木叶”》32张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林庚

132学习目标通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明确“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PART01作家作品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杰出诗人、诗歌理论家、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袁行霈、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在研究唐诗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论点。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六十年来,实钦此心。——吴组缃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吴小如

PART02文题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意象。

PART03整体感知

1、逐段标出序号,初读课文。2、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3、阅读文章第2段,说说“木叶”是什么?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4、阅读文章第3段,思考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5、阅读4—6段,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内容。6、阅读第7段,思考本段的作用。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4—6自然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原因。第三部分(7自然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结构

摆现象(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下结论(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全文思路

PART04合作探究

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1、读第四段,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季节?2、作者通过“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3、精读第六段,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区别“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完成表格。意象颜色触觉意境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褐绿色绿色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微黄密密层层浓荫繁密充实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饱含水分春夏之交

木的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4、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碧绿(叶)褐绿(干)干燥柔软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荫满地微黄

5、本文研究了什么文学现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

5、作为诗歌语言“树叶”“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树叶:春夏之交,繁茂、绿色、饱含水分,是饱满绵密的,给人密密层层、满地浓阴的联想。木叶:秋风叶落的季节,是脱落、黄色、干燥的、疏朗空阔的,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6、读出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有何意义?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6、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以《说“木叶”》为题?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定为《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可能会偏理论,不容易深入浅出。

7、文中大量引用古代诗句,作用何在?①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②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③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PART05课堂总结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例句,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发现,在诗歌的艺术领域里,“木叶”之于“树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从而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主旨概括

PART06拓展延伸

1、“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文档评论(0)

158****20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