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在游历中体现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的品格。
教学难点
了解说理性游记散文叙议结合的艺术,体会其缘事说理的文笔之妙与理性之光
活动情境: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
本次研学之旅的主题是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请你跟随苏轼、苏迈前往石钟山,开启本次的研学之旅吧!
任务一:开启研学,认识导师
研学导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研学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解读文题:记,古代散文体裁,用来记叙行踪、描写景物、述说琐事、寄托情思等。《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视频赏析,播放朗读视频,读准字音
作为一篇游记,文章如何安排行文脉络?
“石钟山”得名之疑——“石钟山”探名之旅——“石钟山”探名之得
任务二:“石钟山”得名之疑
研究缘起: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一是“人”和“余”的区别。“人常疑之”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属于人疑我未必疑。“余尤疑之”的“余“字,就明确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我尤对此生疑。
二是“常”和“尤”的区别。“尤”比“常”的语气重,这就强调了作者对李说的怀疑。彰显了苏轼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
任务三:“石钟山”探名之旅
(1)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
是对“扣而聆”之的照应。说明李勃的“扣石发声说”深入人心,具备一定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不从俗轻信的质疑求实态度。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比喻摹状)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直接摹声)
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比喻摹声)
余:心动;舟人:大恐(侧面烘托)
声音:噌吰如钟鼓不绝;有窾坎镗鞳之声。(比喻、直接摹声)
动静结合、高低结合、视听结合
作用:渲染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突出亲访之不易。表现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
为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3)作者在这种恐怖的环境有何发现?他找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了吗?
发现一: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发现二:舟行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山石穴罅、中空大石因水石激荡发出声响,“石钟山”之名与山形水势有关联。
(4)考察到得名之因后,作者为何提起“无射”“歌钟”?
是为了以钟声喻水石相击之声,说明山有钟声。
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以美妙音乐声的联想表达作者经过艰辛探究获得真相的喜悦和兴奋。
任务四:“石钟山”探名之得
(1)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
事不自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强调了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