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
摘要:《渔洋十二法》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由清代诗人王渔洋所著。本文通过对《渔洋十二法》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创造手法,旨在揭示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艺术规律。首先,从诗歌意象的构建、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渔洋十二法》的创作手法;其次,结合具体实例,对比分析《渔洋十二法》与其他古代诗歌理论的异同;最后,总结《渔洋十二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历代诗人、学者对诗歌创作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其中,《渔洋十二法》作为清代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渔洋十二法》的深入研究,揭示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艺术规律,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首先,简要介绍《渔洋十二法》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其次,阐述《渔洋十二法》在古代诗歌理论中的地位;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渔洋十二法》概述
1.1《渔洋十二法》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渔洋十二法》的作者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他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享年八十岁。王渔洋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王锡侯曾任刑部尚书,父亲王之涣亦为官。由于家庭背景的熏陶,王渔洋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对诗词有深厚的兴趣和造诣。
王渔洋的诗歌创作生涯始于康熙年间,其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主张“诗言志”,认为诗歌应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在《渔洋诗话》中,他明确提出:“诗以言情,情真则诗生,情伪则诗死。”这种观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王渔洋的诗歌创作数量众多,据统计,其一生共有诗歌作品近千首,其中包括《渔洋集》、《渔洋续集》等。
《渔洋十二法》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即公元1746年。当时,正值清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之际。王渔洋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每章探讨一个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起承转合”、“对仗”、“炼字”、“意象”等,涵盖了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渔洋十二法》不仅对诗歌创作有指导意义,还对后来的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渔洋十二法》中,王渔洋引用了大量古代诗歌的案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等,对每种创作方法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阐述“起承转合”时,他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此诗起承转合运用得恰到好处,首联“国破山河在”起,颔联“城春草木深”承,颈联“感时花溅泪”转,尾联“恨别鸟惊心”合,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通过这些案例的剖析,王渔洋使《渔洋十二法》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1.2《渔洋十二法》的主要内容
(1)《渔洋十二法》共分为十二章,每章针对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章“起承转合”强调诗歌结构的重要性,提出诗歌应该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使诗歌节奏流畅,情感自然流露。如王渔洋在《渔洋诗话》中提到:“诗贵有起有承,有转有合,如画之有起有承,有转有合,方为佳构。”这一观点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具有普遍意义。
(2)第二章“对仗”着重于诗歌语言的运用,提倡诗歌中对仗要工整,音韵要和谐。王渔洋认为:“对仗者,诗之骨也。”他举例说明:“李商隐《锦瑟》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绝妙。”通过对对仗的强调,王渔洋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第三章“炼字”则关注诗歌中单个字的运用,强调字斟句酌,力求用最恰当的字词表达诗人的情感。王渔洋指出:“炼字如炼金,须炼得精纯。”他以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例,说明炼字的重要性。在这两句诗中,“国破”与“城春”,“山河在”与“草木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王渔洋的《渔洋十二法》通过对这些创作手法的详细阐述,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1.3《渔洋十二法》在古代诗歌理论中的地位
(1)《渔洋十二法》作为清代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其在古代诗歌理论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自乾隆年间问世以来,这部著作便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据统计,从《渔洋十二法》成书至今,已有数百种关于其研究、注释和评论的文献出版,充分体现了它在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渔洋十二法》不仅影响了当时诗人的创作,还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