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辽宁协作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中”“和”.docx

2025年辽宁协作校高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中”“和”.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和”理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的理念,“中”“和”多强调平衡,常带来和谐,但对“中”“和”的解读不同,也有人认为在某些领域“中”“和”的理念也会抑制创新与进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参考立意】

①“中”“和”理念包含的智慧;

②“中”“和”理念也有弊端;

③“中”“和”理念有利也有弊。

【解析】

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涉及本试卷现代文阅读“中”“和”的理念,指向非常明确,即对“中”“和”的不同的解读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第一种解读,“中”“和”是中和之用,是一种大智慧,强调平衡与度,避免过与不及,万事万物在一个平衡点上可以促进和谐,达到良好的效果,如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的自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第二种解读,过度强调中和或强行追求平衡与和谐会抑制新的想法与尝试,限制创造与探索,如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等。“中”“和”也常被误认为“和稀泥”“不上进”以致无思想、无是非、无坚持等等,抑制创新与进步。提示语中的“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在“联想”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考生据此立意即可。

阅读材料

“中和”理念的历史底蕴与时代阐释

2024-11-1920:46?来源:《国家治理》2024年第21期?作者:辛鸣

摘要:“中和”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反映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精神标识。以“中和”理念为核心形成的和而不同的“中和”哲学观塑造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秉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的“中和”国家观是建构历史中国理想社会秩序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持,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中和”天下观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让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中和”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观国家观天下观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作为建筑群所体现的人类城市规划建筑文明价值的认可,更是向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所体现的“中和”理念的致敬。“中和”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塑造着历史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进步也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中和”哲学观:塑造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和”理念就是反映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精神标识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概念,既包含了原先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又在其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中和”就是由“中”与“和”组成的复合概念。

就词源来说,“中”是旗帜的象形词,本原含义是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天空正中,旗帜和旗杆投影于地面正中,由此引申出中央、正中之意。《逸周书·作雒解》记载西周建立后,周公寻找天下之“中”来建都,最终选择了洛邑为都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说的也是建都洛邑之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讲“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管子》讲“天子择中而处”,汉代贾谊《新书·属远》讲“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历代王朝所选的都城要位于天下之中,“尚中”也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引申到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主张养中庸之德,践行中庸之道,指在处理政事时公正公平、恰如其分,不要走极端。《论语·尧曰》中记载尧对舜讲的一段话:“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为大家熟知的《尚书·大禹漠》中“允执厥中”正是由“允执其中”而来,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为“所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把“尚中”价值观进一步光大并且理论化。

“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相应也,从口,禾声”,指人口所发声音的应和,引申扩展为五味与五音的调和。《国语·郑语》记载的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及“以他平他谓之和”的思想,《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晏婴通过烹制食物和弹奏音乐说明“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的道理,是我国春秋时期论述“和”思想的代表,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就是尊重多样性的存在,“和”的前提是“不同”,首先要承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