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docxVIP

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doc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

PAGE

PAGE1

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1、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原文及翻译译文

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原文及翻译洪迈《容斋随笔》

原文:

汉党锢之祸③,知名贤士死者以百数,海内涂炭,其名迹章章者,并载于史。而一时牵连获罪,甘心以受刑诛,皆节义之士,而位行不显,仅能附见者甚多。李膺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侍御史景毅之子,为膺门徒,未有录牒,不及于谴。毅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籍苟安!”遂自表免归。高城人巴肃被收,自载诣县,县令欲解印绶与俱去,肃不可。范滂在征羌,诏下急捕。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张俭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复流转东莱,上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谓曰:“张俭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叹息而去。俭得免。后数年,上禄长和海上言:“党人锢及五族,非经常之法。”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释。此数君子之贤如是,东汉尚名节,斯其验欤?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党锢牵连之贤》,有删改)

译文:

东汉党锢之祸中,被处死的知名贤士数以百计,当时天下生灵涂炭,那些名声和事迹事迹昭著的人士,全都载入史册。可是一时间因牵连而获罪、甘心地受刑被杀的,都是有节操的忠义之士,但由于他们的地位与事迹不明显,所以只能见于正传的附传中的人很多。李膺被处死以后,他的学生和下属一起被囚禁。侍御史景毅的儿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为没有登记在册,所以未被牵连进罪案。景毅慨叹道,“我原本就认为李膺是个品德学问高尚的人,所以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如今)我怎么能因为儿子漏登记在册而苟且偷生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家。高城人巴肃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车到县府,县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肃不允许。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马上逮捕他。传旨的督邮吴导到了县府后,抱着诏书,关闭了客馆的房门,伏在座椅上流泪。(不曾想)范滂自己来到监狱,县令郭揖大吃一惊,连忙出迎,然后取下官印,拉着他,想跟他一起逃亡。范滂说:“我范滂死了那么祸乱就停息了,怎么敢因我自己的罪连累您呢!”张俭逃命时,艰难窘迫,东逃西跑,所到之地,人们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来收容他。凡是他所经过的地方,后来被处以死刑的就有十几家。后来他又辗转逃命来到东莱,进入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对他说:“张俭逃亡,并非因为他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您怎能独自享有仁义的美德呢?”说罢,叹息着离开了。张俭得以免去一死。几年之后,上禄县长和海在朝中进言:“搜捕禁锢党人而牵连五族,不该是一种长久不变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党人们自祖父以下的亲属都释放了出来。这几个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东汉那时的人崇尚名声和节操,这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吧?

2、《后汉书·党锢传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党锢传序》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①,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②直之风,于斯行矣。

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若范滂、张俭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又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

译文:

到了汉桓帝、汉灵帝年间,君主荒于朝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命运落入宦官阉人手中,正直人士把跟这些人同朝为官视为耻辱,因而以平民百姓之姿又反对又愤怒,以隐居人士之态恣意议论朝政,于是这些人名声四处传扬,相互标榜评论,对公卿品头论足,对朝廷随意评判朝政,倔强固执刚直的风气,从此流行开来。

如果在上位之人喜好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做过头;矫正弯曲,就特意一定要超过直,事情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文档评论(0)

136****41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