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摘要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PKLR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红细胞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突变影响红细胞能量产生,进而影响红细胞功能和寿命。PKD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其他特点还包括慢性溶血相关的并发症,如铁过载、骨密度降低和心、肺等脏器并发症等。PKD的治疗需在个体化掌握病情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红细胞输注、丙酮酸激酶激活剂以及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等。本共识围绕上述PK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介绍,旨在临床医师更好地为PKD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监测、并发症预防等医疗服务。
关键词:贫血;溶血性;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诊断;治疗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kinasedeficiency,PKD)是导致慢性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1/(10万~30万)[1,2]。PK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源于负责编码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kinase,PK)的PKLR基因的突变,此基因突变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寿命。PKD的主要特征是慢性溶血性贫血,其严重程度各异,可能从轻微的无症状贫血发展到危及生命且需红细胞输注的重型贫血。此外,患者还可能面临慢性溶血引起的并发症,如铁过载、骨密度降低、心功能异常和肺功能异常等问题。PK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整体死亡率逐渐提高。近年来,随着血液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针对PKD患者的治疗及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PKD的诊治水平,促进血液科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国内外PKD诊治指南和共识的基础上,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血液科医师提供科学依据,优化PKD患者管理及治疗策略[3-5]。
第一部分共识的制订方法
一、共识的制订标准
本共识的制订遵循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6]及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7];并且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
二、目标人群与使用者
本共识主要供不同等级医院的血液科医师、相关专科医师及其他医疗工作者参考;目标人群为PKD患者,旨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临床问题的遴选与确定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牵头并组建编写团队,设立文献支持小组并确定主要的检索策略,聚焦关键内容,最终通过会议讨论确定了若干个临床问题,涉及血液疾病PKD的诊断、评估、治疗,并根据相应文献支持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等。这些建议将为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指导。
四、证据检索与筛选
依据目标人群或患者群体、干预措施、比较措施、结果(population/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原则,对所涉及的临床问题进行了系统检索。(1)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OvidMEDLINE、OvidEmbase数据库。(2)检索时间:涉及监测、标准管理和特殊人群的检索时间限于1961至2023年;关于诊断和先进治疗的检索时间限于2000至2023年。(3)中、英文检索词:贫血、溶血性、先天性、丙酮酸激酶、anemia、hemolytic、congenital、pyruvatekinase。(4)检索文章的类型:涉及PKD并正式发表的原创研究结果或会议论文,包括: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五、证据的评价与分级
经集体讨论,本指南的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采用评估、制定及评价分级(gradesof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GRADE)系统进行评估[8]。证据质量分为4个等级:高(A)、中(B)、低(C)和极低(D);推荐强度则根据证据质量和治疗效果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强推荐(1)和弱推荐(2)(表1)。
第二部分PKD的疾病特点及诊疗
一、流行病学
西方人群中,临床诊断的PKD的患病率为(3.2~8.5)/100万;而PKD的患病率(包括已诊断和未诊断的患者)可能高达51/100万[9,10]。在我国,通过PK活性方法估算PKD的患病率的变异范围较大。
1993年进行的1项研究显示,中国香港PKD的患病率0.1%[11]。1985年,另外1项中国研究显示:1159名婴儿脐带血样本中,26例(2.2%)使用筛选试验结果提示PK活性水平异常减低[12]。1969年,中国香港进行的1项700名婴儿的筛查研究中,有24名(3.4%)婴儿诊断为PKD[13]。确诊病例多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