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绪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目录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基础概要》的主要内容合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2、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3、古代解剖知识
4、古代哲学的影响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诞生了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物学典籍。
➢《难经》对脉诊、命门三焦的认识有所突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机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及汤方辨证体系,并初步创立脏腑辨证方法;确立了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巍晋隋唐时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现存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
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论述了24种病脉。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葛洪《肘后方》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
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2、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为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攻邪派(攻下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补土派(脾胃学派)。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为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治疗杂病—养阴派。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3、明清时期,《本草纲目》问世,“命门学说”、“瘀血理论”及温病学派兴起,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病病因为“戾气”,传染途径为口鼻。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立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
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药、11096方、1109图
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赵献可《医贯》
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4、近代、现代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学汇通专著
《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谢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