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牙槽骨吸收《口腔内科学》口腔医学系石娟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吸收的机制1牙槽骨吸收的病理2牙槽骨吸收的类型及临床表现3教学目标:一、掌握牙槽骨吸收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二、熟悉牙槽骨吸收的病理。三、了解牙槽骨吸收的机制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牙槽骨是人体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在生理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和新生是平衡的,故牙槽骨的高度不变。当骨吸收增加或骨新生减少,或二者并存时,即发生骨丧失。一、牙槽骨吸收的机制
菌斑细菌释放脂多糖和其他产物到龈沟,刺激组织内的免疫细胞及成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地诺前列酮(PGE2),诱导大量的破骨细胞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地诺前列酮(PGE2)即前列腺素E?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素。其他一些局部因素如细胞因子在牙周炎的进展和骨吸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二、牙槽骨吸收的病理引起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因素是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慢性炎症:水平型骨吸收。慢性炎症+牙合创伤:垂直型骨吸收。(一)炎症慢性炎症扩展到牙槽骨附近,骨表面和骨髓腔分化出破骨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陷窝状骨吸收。距炎症中心较远处及被吸收的另一侧,有骨的修复再生。骨吸收和修复性再生常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出现。新骨的形成使牙槽骨的丧失速度减慢,也是牙周病治疗后骨质修复的生物学基础。患牙周炎时,常伴咬合创伤,受压迫侧的牙槽骨发生吸收,而受牵引侧的牙槽骨则发生骨质新生。一般认为牙合创伤:引起垂直吸收,形成骨下袋;炎症:引起水平吸收,形成骨上袋。垂直性骨吸收也可发生于无创伤却有菌斑及慢性牙周炎的牙齿。(二)牙合创伤三、牙槽骨吸收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一)牙槽骨的吸收破坏方式1.水平型吸收最常见,炎症,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骨上袋(牙槽间隔、唇颊舌侧)。2.垂直型吸收角形吸收,牙合创伤,牙槽嵴顶呈垂直或斜形吸收,骨高度降低不多--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水平型吸收:最常见。多形成骨上袋。垂直型:角型吸收。多形成骨下袋。骨下袋根据骨质破坏剩余的骨壁数分为:一壁骨袋:牙周袋破坏严重,仅剩下一侧骨壁二壁骨袋:骨袋仅剩下两个骨壁。三壁骨袋:袋的一个壁是牙根面,其他三面都是骨质。四骨壁袋:牙根四周均为垂直吸收形成的骨下袋,牙根孤立位于骨下袋中央,而骨壁与牙根不贴合。混合壁袋:垂直吸收各个骨壁高度不同。3.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的部分迅速破坏,而颊舌侧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4.其他形式的骨变化(弧形吸收,不规则的骨边缘)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成薄刃状的骨缘变的参差不齐。正常牙槽骨连续阻射的白线状致密影像,称为硬骨板。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为1~2mm,超过2mm视为有骨吸收。牙周膜宽约0.15~0.38mm,连接而均匀的线状黑色透射带。(二)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X线片主要显示牙远近中的骨质破坏情况,颊舌侧显示不清晰。最初表现为牙周嵴顶的硬骨板消失或嵴顶模糊,呈虫蚀状,前牙的牙槽间隔由尖变平或凹陷,后牙由平变凹陷,牙槽骨高度低。有人报道,牙槽骨量减少30%时,才能在X线片上看到高度降低。牙槽骨的吸收通常分三度Ⅰ度:牙槽骨吸收在牙根的颈1/3以为。Ⅱ度: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但在根长2/3以内。Ⅲ度:牙槽骨吸收占根长2/3以上。X线片上难以确定是几壁骨袋,只有在手术翻开牙龈后,才能确定。下课!口腔医学系石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