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我国防治新发传染病的“探测尖兵”计划日前开始实施。按照这一计划主要开展新发传染病的快速筛查、检测、分离、鉴定、追踪、预警、诊断、治疗等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引进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但在临近国家已经出现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和方法,防患于存在的严重新发传染病,制定有关的诊断标准,病原体鉴定方法和步骤,疾病控制指南,治疗原则等,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三级预防:流行的控制目的:防止流行的扩大措施:及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尽快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新发传染病爆发流行的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疫情调查处理原则传染病爆发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查处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这是我们做好爆发疫情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应急处理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预防、现场控制和物资及技术的储备调度,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2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精液。3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4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5医源性感染6在1976扎伊尔的流行中,病人因为被污染的注射器而感染。7自然宿主01自然宿主似乎被认为存在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但仍未发现。已有不同的假说:①最初怀疑为啮齿类动物;②另一个假说认为一种植物病毒引起了脊椎动物感染。02实验表明,感染病毒的蝙蝠不会死亡,这提示这些哺乳类动物在热带雨林中起到保存病毒的作用。03尽管非人的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传染源,但它们并不是宿主,它们和人一样是通过直接接触自然宿主或者从自然宿主通过某种传播链而感染。04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通常被描述为突然发生的发热、乏力、肌肉痛、头痛和咽喉痛,接着会有呕吐、腹泻、皮疹、肝功和肾功受损以及体表和内脏大范围的出血。诊断:目前商业上仍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方法能从血样中检测到特异的抗原或病毒的基因、细胞培养分离到病毒或者检测到IgM和IgG抗体。这些实验都有严重的生物危害必须在最大限度的保证生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5、流行情况(1)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2)1976年6月到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在扎伊尔,同年9月到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于该病。1977年扎伊尔有一例病例,1979年苏丹再次出现爆发。3)1995年扎伊尔的Kikwit出现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4)1994~1995年有1例人类埃博拉出血热及数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证实。(5)在加蓬,埃博拉出血热于1994年首次发现并于96年2月和7月有两次爆发。(6)2000年秋天乌干达北部出现一次爆发*6、治疗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或疫苗。实验研究表明在动物身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没有长期的保护作用7、预防与控制(1)疑似病例应该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并且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监测应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2)和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包括没有穿隔离衣与病人或着被病人污染的器械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应该被严格监测,如一天测两次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3℃应立即住院,严格隔离。偶尔的接触应该处于警惕中,一有发热应立刻报告。(3)静脉输液以及处理、分泌物、导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有自己的隔离衣,手套,和口罩。口罩和手套不能重复使用除非已消毒。(4)死于该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二)猴痘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可以引起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的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存在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该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丹麦哥本哈根一实验室绿猴中发现,可引起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发病,因而得名为猴痘病毒。此后在非洲动物血样检测时,发现许多非洲啮齿动物如小鼠、大鼠和兔等也可感染猴痘病毒。1970年刚果首次报告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2003年6月初美国CDC报告美国境内数个州出现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类猴痘爆发,猴痘病毒主要由今年4月9日从非洲加纳进口的一批啮齿动物带入美国。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无死亡病例,但该病的出现仍然引起了美国卫生部门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该病毒可能从此在北美的野生动物中长期立足,威胁人类,一旦发生进化,将会在人类中更易传播,甚至取代早已消灭的天花病毒而填补已出现的生态链缺口01040203病原学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