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四章春秋与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春秋大国争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一、王室衰微
表现:
王室控制的范围日益缩小,仅剩下方圆一、二百里;王权旁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对抗周王室。
二、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
a、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
b、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
c、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楚庄王、吴王阖闾。(《荀子》)
d、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诸侯王表》颜师古注)
大国争霸的原因: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由强变弱,另一些国家由弱变强,强者要做霸主。
实质:实力强大的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统治的范围,更多地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而竞相吞并弱小诸侯的非正义战争。
齐桓公首霸
管仲治国的措施: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相地而衰征”;寓兵与农;“叁其国而伍其鄙”。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昭陵之盟(前656年)、葵丘之盟(前651年)
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用赵衰、狐偃进行改革,“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举善援能”。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践土之盟(前631年)。
秦穆公霸
殽之战(公元前627年),晋败秦。秦向西霸西戎。
楚庄王争霸
以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芍陂),发展生产;平定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公元前594年,楚围宋,中原各国背晋向楚。
吴越图霸
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建议改革政治,任用孙武治兵,国力增强。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2年,打败吴王夫差。
弭兵之会: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晋楚于宋会盟,双方约定不再交兵。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约晋、楚、齐、秦等14国于宋再次会盟,约定“晋楚之从交相见”,即晋楚属国对晋楚双方朝贡。
大国争霸的影响:
负面影响: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正面影响:
促进了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形成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第二节春秋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
1、农业
人工冶炼的铁农具出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属斤,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牛耕出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兴修水利工程,楚有芍陂,吴有邗沟。
2、手工业
出现冶铁、煮盐等新兴部门。
青铜业工艺趋于精细,曾侯乙墓编钟为其代表。
陶器业出现筒瓦、版瓦、长方砖、雕花砖等新器物。
3、商业
出现一些大的都市;产生一些大商人;诸侯国铸造钱币。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私田的出现
土地转让和买卖公开化,“土可贾焉。”(《左传·襄公四年》)
2、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公元前685年,齐“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
公元前594年,鲁国季孙氏颁布“初税亩”。
3、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产生
农民:一部分奴隶与平民自己开垦荒地,成为自耕农;一部分贵族下降为自耕农;一些奴隶主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从事耕种的奴隶转变为农民。
地主: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平民上升为地主。
第三节奴隶社会的解体
一、奴隶与国人的反抗斗争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
私家与公室的斗争
田氏代齐:齐景公时,田桓子收买人心。公元前489年,田乞发动政变,控制政权。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国君。
三家分晋
春秋中期,晋“六卿”(范、中行、智、韩、魏、赵)控制政权。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魏、赵为诸侯。公元前377年,韩魏赵灭晋侯。
鲁三桓执政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控制政权。
第四节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一、各国的变法运动
各国掌权的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政权,主要围绕三方面变法:削弱旧势力,扶持新兴力量;发展经济;制定维护新政权的法律或制度。
李悝变法:
“尽地力之教”,“平籴法”;“食有劳而禄有功”;颁布《法经》。
吴起变法:
取消旧贵族世卿世禄特权(传三代以上无功者);裁减冗官;“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商鞅变法
原因:战国初年,秦国在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落后于山东六国;山东六国视秦为戎狄。
内容: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建立什五连坐制。
意义:加速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封建化,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二、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制度的确立
⑴建立了以国君为首的中央官僚机构。文武分职,相为文官之长,将为武官之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