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含解析 .pdf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含解析 .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5届高三12月一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无论抒情写景,都以“不隔”为佳。所

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

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大家之作,其言情也

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

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

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词话》中所称

赏推举的词人如李后主、苏东坡、纳兰容若等,其词无一不真情流露、自然动人,都是“不隔〃之作。

为此他在《词话》第三十六则批评白石咏物词不如美成:“周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

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

之恨。”第三十九则中又言:“白石写景之作,如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蟀,说西风消

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

喜在表面文字辞藻上下功夫,刻意追求婉曲文饰之美,使读者欣赏时常有“隔雾看花”之恨。所谓的

“隔”,绝不是单纯指观看不清楚、描写不清晰、意象迷糊,或是细节不真实,而是达不到“语语都在目

前”的境界。“语语都在目前”,即是作感性直观。

笔者从禅宗语录中找出若干证据,以证明“语语都在目前〃的提法其实来自禅宗。但禅学作为中国人

的创造,完全是道家化了的佛学。准确地说,审美境界论的真正思想来源是道家的。道论,它的深层含义

就是宇宙本体的呈现,是心物相遇。

(摘编自周栋《〈人间词话〉的道家思想探微》)

材料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以看出这些

观点都没有摆脱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

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

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

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O

追宗寻源,“以物观物”的渊源在庄子那里。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可视为“以物观物”的一种

表达,更重要的是庄子所谓的“道〃也是“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道家之道存在的一大特点是恍恍惚

惚、浑浑沌沌、若有若无、亦明亦暗,表现在物我关系上是物我不分,或物我两忘,在心理上泯灭了物我

界限,我已化进了自然中去,无我私我欲。庄周梦蝶的寓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点,即:“吾丧

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O所谓“丧我”,就是丧失了世俗的自我,消除了我对万物的欲

4.请根据材料,简要推断“有我之境”的内涵。

5.王国维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隔之句,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分析。

【答案】l.C2.B3.C

4.①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物我各自独立,界限分明;②在写作过程中,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不能超脱人

生世俗的藩篱。

5.示例:

描写对象: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

描写态度: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个人情感: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

读者感受:能真正领会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

地。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归因错误。“物我不分是一种不隔的状态。原文说

“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因为他们作词皆喜在表面文字辞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