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侗家三宝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侗家三宝
摘要:侗家三宝,即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三种宝贵资源:侗族大歌、侗族鼓楼和侗族银饰。本文旨在探讨侗家三宝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对侗家三宝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在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介绍侗家三宝的起源和发展,接着分析侗家三宝的文化内涵,然后探讨侗家三宝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相关建议。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侗家三宝作为侗族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家三宝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本文从侗家三宝的起源、发展、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侗家三宝的起源与发展
1.1侗族大歌的起源与发展
(1)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起初是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相互呼应、传递信息的自然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侗族大歌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大歌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
(2)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与侗族社会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侗族社会中,大歌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的载体。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村落和社区的传统教育方式实现,包括口头传授、音乐实践和节日庆典等多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侗族大歌的旋律、歌词和表演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例如,贵州侗族大歌、广西侗族大歌等,各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3)现代社会,侗族大歌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等。然而,侗族人民依然坚守着这一传统艺术,通过举办侗族大歌比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支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艺术教育等方式,帮助侗族大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些努力不仅使得侗族大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2侗族鼓楼的起源与发展
(1)侗族鼓楼,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鼓楼出现在贵州黎平县,后逐渐在侗族地区普及。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中心,更是侗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汇聚地。据统计,目前全国侗族地区共有鼓楼约2000座,其中贵州黎平县的侗族鼓楼数量最多,达500多座。
(2)侗族鼓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穿斗式建筑技术。鼓楼高约20至30米,呈方形或圆形,外观宏伟壮观。在鼓楼内部,设有鼓楼堂、鼓楼楼、鼓楼顶等结构。鼓楼堂是侗族人民举行集会、祭祀、娱乐等活动的地方;鼓楼楼则用于存放族谱、文书等珍贵物品;鼓楼顶则装饰有彩绘、雕刻等艺术作品,寓意吉祥如意。以黎平县的八洞鼓楼为例,该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侗族鼓楼的发展历程,与侗族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时期,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防御设施,具有军事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鼓楼的职能逐渐从军事防御转变为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娱乐休闲。在侗族地区,每逢佳节庆典,鼓楼都会成为侗族人民欢聚一堂的场所。例如,每年的侗族“鼓楼节”,侗族人民会身着盛装,齐聚鼓楼,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此外,鼓楼还成为侗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据统计,近年来,黎平县鼓楼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升,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1.3侗族银饰的起源与发展
(1)侗族银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其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银饰文化。据考古学家研究,在唐代时期,侗族先民便开始使用银制工具,银饰作为装饰品的传统也在此时开始。至今,侗族银饰已经发展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侗族银饰品种繁多,包括项链、耳环、手镯、戒指、银角、银帽等,共有300多个品种。
(2)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银饰的制作过程包括打制、錾刻、镶嵌等工序,需要经过反复锤打和精心雕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有一家名为“黎平银饰厂”的企业,专注于侗族银饰的制作和研发。该厂每年生产银饰产品超过10万件,产值达数百万元,成为侗族银饰产业的龙头企业。
(3)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