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冷却”三峡,守护大国重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冷却”三峡,守护大国重器

“一把老虎钳、一把锯子、几把螺丝刀,我们的蒸发冷却实验室就是这样干起来的。”

2011年12月15日15时,三峡电站28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那天,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研究员顾国彪再次俯瞰三峡两岸,50多年潜藏的情绪如奔腾的江水,倾泻而下。

不同于采用空冷、水冷技术的国外传统大型发电机组,28号机组是我国首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大型蒸发冷却机组,采用自主创新的“定子绕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装备研发走向国际领先。次年,蒸发冷却机组27号也正式投产发电。

10余年来,三峡电站27号、28号两台7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的运行安如磐石,蒸发冷却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维护便捷性,打破了国外厂商在大型水电装备领域的技术垄断,并整体拉低了其投标价格。

最早开始钻研蒸发冷却技术时,顾国彪只有22岁,刚加入成立不久的电工所。“不做与国外重复的事情,要做一两件超越国外的事。”这个一度被视为“很荒唐”的想法,成了他和团队一辈子的信念。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不仅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还要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作用。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的宏伟诗篇。

“高峡出平湖”的美好愿望,带来了对三峡工程的热议。1958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回忆,当年论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时,中国只做过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但三峡这样量级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机组至少需要50万千瓦,而当时世界最大的苏联古比雪夫水电站的单机容量也只有11.5万千瓦。

为了突破大型水利工程电力设备领域关键技术,电工所应运而生。一次攻克大容量电机冷却世界性难题的长征,就此开始。

“一把老虎钳、一把锯子、几把螺丝刀,我们的蒸发冷却实验室就是这样干起来的。”刚刚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顾国彪,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入的电工所。

当时,国际大型水轮发电机主要采用空冷和定子绕组水内冷技术。电工所的科研人员曾参与水内冷技术的研究,逐渐认识到水内冷技术的优势和缺点,这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电气安全问题。由于这类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一般高达2万伏左右,一旦电机内部的水泄漏,会严重破坏绝缘性,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而随着发电机容量的不断增大,绝缘体增厚,发热量也不断提高,空冷这一外部冷却方式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回忆,当年论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时,中国只做过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但三峡这样量级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机组至少需要50万千瓦,而当时世界最大的苏联古比雪夫水电站的单机容量也只有11.5万千瓦。

怎么才能既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又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顾国彪将研究方向瞄准了当时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蒸发冷却技术。

不同于空冷和水内冷的原理,蒸发冷却是基于相变换热原理的新型冷却技术,通过绝缘性能良好的介质汽化潜热带走热量。为了验证这种想法,他们还买来一台冰箱,不分昼夜地研究其中的冷冻机。

就这样,他们很快研制出一台15千瓦的压缩制冷电机,证明了压缩制冷在电机上应用的可行性。在后面的试验中,他们渐渐发现,基于冰箱原理的压缩制冷技术很难应用于大型电机,因为外部的压缩制冷系统消耗功率较大,发电机外部必须包上很厚的隔热层,这不仅会增加后期的维护成本,也会影响冷却系统的可靠性。

在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分析后,顾国彪另辟蹊径,钻研起热力学中的热功转换问题,并提出利用两相流的自循环原理,即利用液体和气体的混合产生比重差从而产生自循环的原理,将制冷压缩机改为液体循环泵或者索性取消,研制常温下的无泵自循环系统。而这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的想法,让不少人觉得有些“荒唐”。

所有质疑都无法干扰顾国彪。他们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1959年底制作出一个立式可观察绕组模型,利用“垂直高度”将热量转化为“功”,从而产生自循环动力,替代了循环泵,形成了无须外界动力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系统,实现了蒸发冷却技术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步——原理性创新。

随后,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蒸发冷却电机工业推广会议,落实了蒸发冷却实验电机的任务,正式定名“601任务”。

随着电工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650千瓦水轮发电机在北京玉渊潭电站试验成功,他们向着“三峡发电”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做工程技术,要有敢想的精神,不要外国人讲什么就信什么,满足于国外的好东西。要敢于质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这种深入骨髓的自信,让顾国彪勇往直前,带领团队不断挑战这件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

文档评论(0)

ZC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