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浅谈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与防治
乔玉琴
论文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侵染特点;流行条件;防治方法?
论文摘要:?介绍了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情况、侵染特点以及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并提出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对水稻危害性很大。?
1、流行情况?
19世纪末首先在日本发现的白叶枯病,现已成为亚洲稻区的重要病害。我国首先在华东、华南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60年代随种子的调运,病区不断扩展。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区均有发生[1]。根据发病流行情况,全国划分为3个区,其一为全年发生区,如雷州半岛以南地区,气候温暖,终年都发病,其中以5~10月两季中发病多,而且严重。其二为常年流行区,如南部纯双季稻区,包括两广和湖南南部地区,早晚稻都有发生。从5月开始到11月止,病害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各茬孕穗期前后,常年以晚稻发病多,对产量影响大,但早发年份,早晚稻都重。再如长江沿岸单双稻并存区,病害主要发生于单季中稻和部分早熟晚稻上,双季早稻晚稻也有发生,但为害轻,影响小。其三为局部流行区,如淮河以北单季稻区,病害集中于7~8月的雨季,原只局部为害,但近年为害日益呈增加的趋势。?
2、侵染特点?
白叶枯病病原是一种黄单胞杆菌,菌体两端钝圆,短杆状极生单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好气菌,最适宜温度为28~30℃。水稻发病后,引起叶片干枯、秕实率增加、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凋萎型白叶枯病造成死丛的现象,损失更甚。发病轻重主要视品种的易感性、气候条件和水稻的孕穗至抽穗期是否处理适宜而定。?
带菌谷种和有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可潜伏于颖壳组织或胚或胚乳表面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南方稻区病菌在种子中可存活半年以上,北方稻区存活期1年或更长一些。病种子在翌年播种时传病,其远距离调运是病区扩展的主要原因,单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种子传病率的大小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白叶枯病田的病稻草上的病菌,在稻草堆内、室内可以存活到翌年的7月份,用病稻草盖种、催芽、扎秧把都可以传病,病稻桩内被证实有大量菌脓,病原菌能存活到翌年6月,并能传病。再生稻的稻桩传病作用更强。20世纪80年代初证实病稻桩附近土壤中混有细菌,可以越年传病,病区的茭白、稗草及假稻上带有白叶枯病菌,并能传病[2]。?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常发病区的病源主要是病稻草、稻桩;新病区的病源是种子。至于杂草菌源的问题,则需看各地的生态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不是主要的。?
稻草和谷壳中存活的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稻根的分泌物可吸引周围的病原,细菌向根际聚集,然后从根部、茎基和叶片的伤口或叶片的水孔浸入,到达维管束,在导管中大量增殖,一般引起典型
4、预测预报?
4.1应用噬菌体检测田间菌量?
稻田水中的噬菌体消长与病菌的消长是一致的,即病菌开始繁殖增加,噬菌体也随之上升,病菌数量减少,噬菌体也随之降低。如定期测定稻田水及稻株中的噬菌体的消长,则能了解白叶枯病的动态,及时指导防治。?
4.2设立大田预测圃观察始病期?
在常发病田块,选择低洼肥沃的田块,种植当地有代表性的感病品种及主要栽培稻种,多施氮肥和长期灌溉,制造适于发病条件。在常年发病始期勤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对急性型病斑出现(病叶上菌脓较多可按雨量、雨日、暴风等)情况进行预报。?
5、防治措施?
5.1加强检疫工作?
查清病区与无病区,调运种子时必须检疫,无病区不得引进病种子,以控制病害传播与蔓延。?
5.2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育和推广种植抗耐品种是经济有效和切实易行的措施。如江苏推广了盐粳2号,扬稻1号、2号,控制了疫情。?
5.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用水,在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要氮磷钾综合施用,以增强植株抗病力。要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浅水勤灌。?
5.4化学防治?
老病区秧田期喷药是关键,一般三叶期及拔秧前各施1次药。大田施药以“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查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可选用消菌灵、叶枯宁、消病灵、菌毒清等药剂。各种杀菌剂可交替使用,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一般5~7d施药1次,连续2~3次,每次需加水900kg/hm2均匀细水喷雾。?
参考文献?
[1]?尹爱平,殷武,王建凤,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98.?
[2]?梁龙梅.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