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红烛》课内阅读训练 (1).docx

《红烛》课内阅读训练 (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

PAGE4/NUMPAGES4

《红烛》课内阅读训练

一、课内精读Ⅰ

阅读《红烛》,回答下面问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把所咏之物与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C.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对读者的勉励。“既制了,便烧着”,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发出耀目的火光。

D.第八节和第九节,诗人从红烛的外在形态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其志”。

2.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人在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紧接着第三节又说:“红烛啊!不误,不误!”这是否矛盾?

4.《红烛》一诗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与作者在“新格律体诗”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有什么关系?

5.《红烛》一诗结构上的安排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一致。请简要梳理本诗中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课内精读Ⅱ

1.《红烛》九节诗中每一节都用“红烛啊”开头,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红烛》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第3节中却说“不误,不误”,这两处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一、课内精读

1.答案:C

解析:并非诗人对读者的勉励,而是诗人的自我勉励。

2.答案: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红烛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3.答案:不矛盾。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历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和获得的感悟。

4.答案:在表现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和诗要表达的情感匹配,如重复句的使用,注重押韵、格律。这是对作者所提倡的中国新诗“三美”主张的生动实践。

5.答案:《红烛》一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情感经历了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过程,体现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表现了诗人烧蜡成灰、自我牺牲、忍受摧残,唯愿为世人带来光明的“红烛”奉献精神,体现了诗人愿献身祖国的伟大人格。

二、课内精读

1.答案:①使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直接呼唤红烛,并且跟它说话,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②形成间隔反复,进而串起全诗。③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再具体分析作用,点明效果

2.答案:不矛盾。第2节说“一误再误”,责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第3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更强烈地表明作者从认识上发生了

文档评论(0)

150****1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