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国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VIP

全国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是非常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文身,下面是蛇身,好像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寂得可怜,在造型上也非常简陋粗略,比例微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历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假如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觉,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宏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始终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爱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亲密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辩,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活人陪葬的事:“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达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唯恐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始终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亲密的关系。

④从这一线索思索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180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非常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

⑤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国人像艺术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很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相识到了自己的实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奇的恐惊,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备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奇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持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历和奇迹似的实力,而更看重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阅历。

⑥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志向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一般不过的生活百态上,确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憧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实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调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实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选自蒋勋《美的深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非常落后。

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亲密关系。

C.春秋以后,持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

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实而现世的美学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

B.第②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缘由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

C.第③④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

D.第⑤⑥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8****70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优质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