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说木叶》高一语文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说木叶》高一语文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备课之前的思考:《说木叶》是一篇学术论文,计划一课时完成。文章最早应该见于1958年《文学遗产》第200期。我看了好几遍这篇论文,没有想到一个好的办法呈现课文内容。经典的作品为什么这么难懂。

课本对学生的要求是:1、理解作者的说理层次与逻辑;2、还要体会诗歌的意蕴。3、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即学术论文怎么让自己的论点成立。面对这座高山,绕不过去,那就直面,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答题。

毕竟,我只能死磕书本,无人可“假”。天性愚钝。逻辑思维这块,更是头疼。面对这篇文章中大量的木叶,想起语言的巴别塔。语言的创造也许便利了沟通,但同时也早就了很多的障碍。这时候,就需要文学性语言来拯救了。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区别,为什么古代诗人创作诗歌时会钟情于木叶或者落木,这是一个问题。谁是第一个创造性使用“木叶”的人?

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什么是木叶?2、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3、为什么要说木叶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说理层次与逻辑

2、体会“木叶”的诗歌意象

3、理解作者的创作缘起,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沉的爱

一、教师朗读诗句导入

霜露纷兮交下,木叶落兮凄凄。---曹丕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苏轼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听朗诵的诗歌,有没有注意到不管是李白杜甫高适苏轼在诗句中都运用了一个词“木”,“木叶”,“落木”。为什么这是著名的诗人不使用树叶,就偏爱木叶这个词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庚的论说文《说木叶》,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你会对中国式的语言浪漫多一层理解。

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到文章标题。说木叶。我们从概层面来理解,“木叶”是什么?

生:树叶。

师:题目的意思就是:论述树叶师:既然“木叶”“树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树:后皇嘉树,橘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诗句,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

生: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师:是不是就树叶会让诗人焕发起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联想,所以那些诗人们为了表现内心的特别的情感,偏好选择了木叶或落木?因此木叶成了固定的意象?师:另外,老师也找了一些诗句,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些选取的句子中“木”的含义。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黄鹂。(王维《秋雨辋川庄作》)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秋下荆门》)

生:木也有枝繁叶茂的时候。

师:对,从我们选取这些句子与文中的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木”也有枝繁叶茂的形象,它可以用在春夏,“树”有干枯或空阔的形象,也可以用在秋天。那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发现了《说木叶》中作者的观点“木”字都在秋风叶落的场合使用,它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已经了解到前提条件,就是木使用的暗含条件是有风。风吹落叶??,就是木叶。

三、梳理文章结构层

师:《说木叶》作为一篇学术性论文,同学们还是需要多花点时间阅读原文,请你们在课堂上再从第一段开始阅读。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生: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述。

师:你能不能具体概括一下。

生:第一部分(1-3段):举例论证。陈述诗人钟爱“木叶”的现象。(提出问题)

生:第二部分(4-6段):分析原因是关键在“木”。原因是“木”有两个艺术特征。(分析问题)

生:第三部分(7段):诗歌语言的概念相去无见,但在艺术形象上去一字千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师:所以,这种结构我们也称?

生:递进式结构

生:层进式结构

师:这种结构就是先从现象经验出发再到本质的分析思维。也是我们自己在写议论文时常用的结果。

师:“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师:补充相关材料。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木”与“树”最初是分工明确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中,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树,生植之总名。”“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封竖字。”你们仔细观察“木”“树”的字源和字形,有没有什么发现?生:“木”的甲骨文字形本身就是一个树木的形状。“树”字没有甲骨文,可见其字起源稍晚,而“树”的金文字形中有一个显著的手形标志,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木”最早的词性为名词,意思是木本植物的统称;“树”最早词性为动词,意思是种植,引申为“树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学习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k12学习资料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0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