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三则重点字词:说话:说教向外:只求表面剖判:分辨要求:只要求得自为己:自己为自己喻:懂得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第三则重点字词:而已:罢了时君:当时的君主在学者:对于为学:做学问生死路头:关键域:地(指境界)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札定脚:踏踏实实里面:深入其里商量:(进一步)讨论第三则1廷秀问:“今当读何书?”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曰:“圣贤教人,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提切己切身说话说教,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教人向外向外人炫耀,只求表面,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就纸上读了便了。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自家今且剖辨别,分析判分辨一个义利。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自睹察看当自家,试着察看自己,今是要求只要求得人知?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要自为己自己为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翻译0102第三则2孔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是为时君当时的君主言,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在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第三则3大凡为学做学问,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关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第三则4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地(指境界),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才,不正派之途。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这里只在札定脚踏踏实实做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去,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无可商量。不容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里面深入其里煞极,很有工夫,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却好商量(进一步)讨论也。”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翻译*《朱子语类》三则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
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12理学思想《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第一则重点字词:真味:真意数过:厌:得趣:几遍满足领略其中旨趣着意:用心穷:理解徒:仅仅自是:从此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方是见得真味真意。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若读之书数shù几次过,如果只是粗读几遍,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就厌通“餍”,满足之书,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欲别求书看,然后就另外找书来看,则是于表对象此一卷书犹未得趣明白其中旨趣也。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盖人心之灵,大概人的心灵天理所在,由天理决定,用之则愈明。勤用心就会更明白事理。只提醒精神,只要让头脑清醒,终日着意,整日用心,看得多少文字!那么,会看多少书,穷理解得领会多少义理。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徒仅仅为只是懒倦,如果只是懒惰,则精神自是从此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恁nèn这样;那样昏塞不通,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可惜!太可惜了。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义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义理可以提高精神境界。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