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备战中考:解析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docx

备战中考:解析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NUMPAGES

备战2019中考:解析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

备战2019中考:解析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比喻和比较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较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较。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较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较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较。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较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到达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根底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根底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那么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局部。

三、对偶和比照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根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比照是从意义上说的,其根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比照。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比照,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假设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那么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认的内容,而设问那么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认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慨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慨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文档评论(0)

183****8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