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刘新昌和丛桦《窗外,一本芭蕉》阅读答案及解析.docx

刘新昌和丛桦《窗外,一本芭蕉》阅读答案及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新昌和丛桦《窗外,一本芭蕉》阅读答案及解析

材料一:

窗外,一本芭蕉

刘新昌

入夏,雨水便多了起来。

一日上午,在朋友家门前的大石榴树下烹茶煮酒,谈天说地,好不快活。欢快的语言你来我往,就如头顶盛开的石榴花,噼里啪啦,忽然这个枝头炸开一朵,那个枝头炸开一朵,绽放的全是红艳艳、香喷喷的开心往事。真是天好、景好、人好、心情好。可没想到,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雨,稀里哗啦,动静还不小,我们俩只得撤到屋内。

朋友住的房子是座老宅子,白墙灰瓦木轩窗,亭台轩榭长回廊,颇有苏州园林的味道。庭院中,栀子含苞待放,修竹疏影横斜,蔷薇争芳吐艳,墙角一丛芭蕉,满枝满树,透着莹莹碧绿,过雨生凉。

我和朋友来到书房,正好芭蕉叶从轩窗外斜逸进来,我看见窗外雨打蕉叶,摇曳婆娑,滴答有声。忽然觉得,它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代女子,探着头,静静地打量着这个世界,静静地面对着世间的风雨,不悲戚,不念叨。它是那么寂静含蓄,那么静气安然,静静地生,静静地活,静静地在俗世的烟火里,固守着那份绿意盎然。如此坚韧豁达地度过一生,是何等不易。

莫名想起《聊斋志异》里那个叫翩翩的仙女,是她用芭蕉叶缝制成锦衣给沦为乞丐的罗子浮穿,是她用温暖的爱将浪荡公子感化。可罗公子最后还是要走,她心痛,她落泪,但她还是用树叶剪了匹驴子送他回家,这样安然纯善的女子,在仙界也没有几个吧。

朋友见我发呆,笑着问:“想什么呢?”

我尴尬地笑笑,把思绪收了回来,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老树的画作。画里,一个少女面对着窗外的芭蕉,手抚云鬓,倚靠在藤椅上,不悲不喜。老树的题诗颇有韵味:“无事才好自处,有情怎能寂寥。案头几枝新竹,窗外一本芭蕉。”

“为何是一本芭蕉?不应是一丛或一棵吗?”我问朋友。

“读过李益的《逢归信偶寄》吗?‘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古时候缺纸,芭蕉叶可以当宣纸写字,一叶写满了再写一叶,摞在一起不就是一本吗?因此古代芭蕉不叫一棵、一树,叫一本。”

“相传,怀素自幼喜欢书法,且聪颖好学,因为买不起纸,他便在寺院附近种了一万棵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摹挥毫。由于他写得又多又快,老芭蕉叶被剥光了,小叶又不舍得摘,于是干脆带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他的伟大。”

但愿你心中拥有那窗外的一本芭蕉。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15日)

材料二:

窗外,一本芭蕉

丛桦

芭蕉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江南的、宋词的、文艺的。

北方乡村,玉米是最高的、叶子最宽大的草本植物,却不知道芭蕉也是草本。芭蕉的叶子如一面席子,每一面都舒展得比人高,裁一件曳地长裙也用不完,这样的一株草多么震撼。它的叶子如碧绿的水袖,如风中的舞者,往书生窗前一铺,往仕女楼阁一伸,雨来蓬蓬风来潇潇。

蒋坦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萧萧!晚也萧萧!”其妻秋芙见了,提笔于叶上续书:“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芭蕉宜诗、宜画、宜窗。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郑板桥《咏芭蕉》:“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齐白石画芭蕉,题诗芭蕉画:留得窗前破叶,风光已是残秋,一年无厌夜雨,白了多少人头。这颇得金农题画诗之妙: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向短墙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秋生。

蕉窗听雨、蕉窗绿烟,芭蕉与中国门窗是绝配。扇形窗、月亮门、冰裂纹,搭配芭蕉的绿袖子,红窗棂,绿蕉叶,线性的窗格、面型的蕉叶,色彩与造型的对比美,摄人心神。芭蕉,是江南园林的神韵和底色,是芭蕉的绿,根植于江南才子的诗思,才催生了宋词。

书写“雨打芭蕉”的诗文,可谓车载斗量,沈周的《听蕉记》,最为有名。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这篇精短文字由听觉旋转视觉,先听然后思,以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显然,如此的雨打芭蕉,因了音乐性,已升华成哲学般抽象、建筑般凝固的音乐了。

芭蕉风韵,来自于独特的江南文化意象——“雨打芭蕉”;那清凉而叩打蕉叶的声音,天籁般的声音,融合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致,韵味悠长,不知究竟有多久时间了,一直滴滴答答,在敲打中国,更在敲击华夏文化人的神经。

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一株芭蕉会让你生如浸井水的感觉,抑或给你身入绿林野山之感。芭蕉清、凉、雅,芭蕉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一卷——蕉叶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