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3.2内能(原卷版)
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
2.理解内能的概念;
3.识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热传递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5.能利用内能的概念解释有关现象。
要点一内能的概念
丝丝■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能的概念:
(1)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作分子动能;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的力而具有的能叫作分
子势能。
(2)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
素有关。
【要点诠释】
1.内能是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是由物质内部状况决定的能量。物质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储存
在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即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等的总和。物体内部大量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直接相关,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之间也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
总和叫做内能。
理解物体内能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更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
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2)任何物体存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3)内能具有不可测性。只能比较物体内能的大小,不能确定这个物体具有的内能究竟是多少,因为
内能是物体的所有分子具有的总能量,宏观量度比较困难。
2.影响内能的因素:
(1)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物体的内能
还受质量、材料、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2)物体的内能跟质量有关。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的数量越多,物体的内能
就越大。
(3)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存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休积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物体的
内能就越大。
(4)同一物质,状态不同时所具有的内能也不同。
3.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研究改变大小
定义存在情况相关因素
对象的方法
机
宏观质量、速度、高度
械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以为零做功
物体、弹性形变量
能
内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不能为零,自然界中一微观质量、状态、温度做功、热
能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切物体都有内能粒子等传递
4综.上所述,可以用“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内能不能算”作概括。
少净re二
【例】(2023•广州)小明将凝固点为47。。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C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70°C降
至47°C并保持47°C一段时间再降至35°C,合金在此过程()。
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C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
【变式1】(2023-郴州)下列关于物体的温度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越大;
B.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内能越大;
D.-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春七下新外研版英语单词默写纸答案Unit1-6 .pdf
-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1.2.3《动物细胞》教案(含教学反思) .pdf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业设计 .pdf
- 【开题报告】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 .pdf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下关一中高一(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pdf
- 中山市东区街道办事处所属事业单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试卷及答案2022 .pdf
- 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举一反三》16.2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含答案与解析 .pdf
- 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7《Unit 1 He cant see》作业设计 .pdf
- 2022年9月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pdf
-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知足”与“不知足”写作指导及范文 .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