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并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自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首先,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四书章句集注》)。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第二,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敬明其德”“克明其德”“克广德心”,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第三,山水文明关乎人应该如何生活。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中国历代诗画中描绘山水之间等自然事物构成的景象和意境,体现对宇宙和人世的深层理解。自然山水使主观的个体与客观的世界相遇,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人既可在山水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又能田园牧歌式地生活,悠游自在地安顿人生。人与山水在精神层面的相遇,前提并非身心的分离,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山水可居可游,山水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早春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志在自然山水中沐浴、吹风、歌咏,显示出超然、清远、乐道的心性。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尽管人世充满劳作的艰辛,人类仍可诗意地栖居在天地山水之间。老子曰“道法自然”,自然山水是人静观体道、领略“大美”的对象,人们也能在乐居山水中静心品读、游心于宇宙万物之自然。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一种调适。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
(摘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山水与天道、仁德、自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融入了人们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山水文明。
B.老子的“上善若水”和孔子的“智者乐水”都是由水观道,但二人对水的理解和认识各有侧重。
C.《诗经》中不乏山水赋德、山水比德的诗,用山水传达道德教诲或喻指人的德行。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手法。
D.人与山水在精神层面相遇的过程,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方面阐述了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与精神文明超越的关系,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文章主要使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旁征博引,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语言凝练而不失典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读性强。
D.文章第五段用孔子对曾点出游图的评价,说明山水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性完满的乐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可居可游,人们旅游观光,流连山水,在游山玩水中就可实现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B.现代生活充满了物欲和艰辛,人可以在自然山水中寻得解脱,释放自我,获得圆满。
C.山水比德的用法不只在《诗经》中有,曹操《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也是山水比德。
D.古诗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中学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等六校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161学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5年广东省珠海市等三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docx
- 2024年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语文试卷.docx
- 202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三中联考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一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