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教学设计 (2).docx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教学设计 (2).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灯笼吴伯萧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此文以“灯笼”为线索,串起记忆中的人和事。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

3.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实、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平实、质朴、典雅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感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配乐朗读入“灯笼”境

师配乐讲述: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它承载着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今天要认识的这位作家吴伯箫,就是一个对光亮情有独钟的人,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笼在他的心里,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他内心的深情,值得他一生去回忆,去品味。他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教师朗读第1、2段。)

二、反复默读忆“灯笼”事

1.默读课文,屏幕出示默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默读课文,要求——

屏显:

①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查看注释或工具书,或老师随文解决。

②试着概括段落大意并旁批在空白处。

师:我发现发现大家概括了每段的内容,旁批在课本上,老师在初读的时候也做了概括,而且老师在概括的时候选用了两个四字短语,语言精炼简洁,同学们对照完善自己的旁批,在以后的概括中也尽可能精炼自己的语言。

屏显:

第3段:祖父夜行,灯笼照路。第4段、第5段:母亲嘱咐,接过纱灯。

第6段:乡俗还愿,村头挂灯。第7段:元宵张灯,随灯入梦。

第8段:族姊远嫁,满街看灯。第9段:纱灯描字,引发喜悦。

第10段:献帝灯笼,历史幽情。第11段: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2.二次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理出跟“灯笼”有关的场景。

师:同学们刚刚是根据自己的初读感受进行的概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有些词句与现在的表达有所差异,不容易读懂。大家可以利用阅读提示来补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根据阅读提示再读课文,理出跟“灯笼”有关的场景。

(教师巡视。)

师:在二次默读过程中很多同学勾画了阅读提示中的这段话,请大家齐读:

屏显: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师小结:阅读提示中这段话的作用可不容忽视,它梳理了课文中跟“灯笼”有关的场景。在自读课文中,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那些怎么都抹不去的记忆,以“灯笼”为线索细细道来,“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看似写“灯笼”,其实传递的是“灯笼”背后沉甸甸的情味,这些深情,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意绪纷繁,弥散在记忆的场景里。

三、字字句句品“灯笼”情

1.教师示范品读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的场景。

师:最打动老师的是那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的场景。

老师给大家示范品读这个场景。

教师配乐示范品读第三段:

屏显: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明确:①一把腰刀、一具灯笼。——简单的物件,简洁的语言,寥寥数语写出了“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透着浓浓的乡情。

②“——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长短句结合,引用《桃花源记》

中“忘路之远近”的句子,语言隽永典雅,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童和一个历经世事的老者,数着星星讲着故事,一老一幼将淡淡的温情洒满回家路,透着浓浓的深情。

③整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一句议论,“一辈子”“思慕”这两个词直接传达出温暖的亲情让“我”终生怀念。

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一些词句来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读出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与崇敬,读出字里行间的长幼情笃。

2.请同学们任选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