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之内容整合
“苏东坡纪念馆”筹建策划书
教学目标:
关注《苏东坡传》重要时间节点、地点、时间、人物、思想变化,激发思考。
通过完成个性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梳理《苏东坡传》的核心内容,激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和体会本书的意义和价值。
任务一:选址
1.依据:选址可根据苏东坡一生游历足迹。
任务提示:
该任务对应的文本资料为《苏东坡传》中的“附录一《年谱》”,以及于苏轼一生足迹的相关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苏东坡传》中关苏轼一生的经历,参照“附录一《年谱》”,绘制苏轼的游历足迹图,标出地点和时间。
2.阐述确定“苏东坡纪念馆”的首选地址,并说明理由(要求分条分析,注意角度差异)
任务提示:
苏东坡一生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到底哪一个地方对于苏东坡的意义巨大,最能代表他的一生,请依据传记相关文本,阐述首选地点对于苏轼的意义;
文本撰写参考附录一:绍兴鲁迅纪念馆。
任务二:主展厅设计
根据不同的角度,把苏东坡纪念馆展览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展区。
为不同的展厅命名,并撰写前言。
任务提示:
设计要根据《苏东坡传》相关文本。
本设计主要侧重于文本设计,有条件的小组,可进行相关的美工设计。
任务三:花园雕塑设计
根据《苏东坡传》,苏轼一生遇到了很多人物,并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至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5个),有情同手足的朋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3个),有严师如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2个),有爱徒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2个),还有政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2个)等等。
选择几个人物(不超过5个),刻成一个群雕,树立在纪念馆花园中。撰写文段列举选择的人物,陈述选择的理由,描述雕塑的造型构思。
任务提示:
选择人物的理由要依据《苏东坡传》文本;
“描述雕塑”的文本样式参考附录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说明。
任务四:纪念馆主要楹联撰写
根据你对苏东坡的了解以及该纪念馆的主题,撰写楹联(含横批)。
任务提示:可以借用或者化用苏东坡的诗句。
附录一绍兴鲁迅纪念馆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部分组成。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两大展厅,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宁)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鲁迅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