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诗歌二轮复习客观题.ppt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

兴发感动交际应酬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1:广安二诊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题。梅花绝句(其一)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杨万里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A.陆诗和杨诗都借梅花这一典型意象,寄寓了诗人高雅脱俗的格调和趣味。B.陆诗中的梅花迎风绽放,表现出不畏严寒的情态,而杨诗对此并未涉及。C.陆诗所写的梅花“化身千亿”遍布山野,杨诗中的梅花从山下长到溪畔。D.陆诗与杨诗都善于运用动词来表现梅花的情态,使得诗境富有动感之美。情境切入点:对象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2、21年全国1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情境切入点:对象语义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3、22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情境切入点:对象语义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4: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情境切入点:对象语义意象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5:22年新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情境切入点:对象语义意象语脉

洞悉情境,自上高楼——二轮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例6、20年全国2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

文档评论(0)

187****62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