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docx

安徽省安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庆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

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

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

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

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

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

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

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

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

第1页/共20页

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

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

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

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

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六尺巷遗址位于桐城西后街,现安徽省荣康院内。巷南原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第,巷北为

吴氏宅。清康熙年间,张氏家人与吴氏因地界发生纠纷,张英给家中写诗劝阻,家人便拆让三尺。吴氏深

感其义,亦后退三尺,故成此巷。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桐城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天下高文归一县”之称。有清一代,文人士子“言

必称桐城”,历史上的桐城并不缺乏关注。桐城是桐城派的故乡,更是六尺巷文化的土壤,自古便是文章

锦绣之地。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据《桐城县志》记载:“明初桐城地

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当时的桐城,方圆百余里百姓家家贫不

弃书,诚为家训。17世纪初,桐城先后还涌现出了如“泽园”“枞川”“金山”等众多讲学会所,桐城县

当时就形成了理学滥觞、会馆林立的局面,这种文风成了后来桐城派的渊源。

“六尺巷”故事与桐城人张英发生亲密接触是历史造就的一段美妙文化姻缘,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不管是塞北还是江南,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