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版权信息
书名:相约星期⼆
作者:【美】⽶奇·阿尔博姆
ISBN:9787532742707
译者:吴洪
责任编辑:
产品经理:@nachzugler
关注我们的微博:@上海译⽂
关注我们的微信:stphbooks
最后的课程
——《相约星期⼆》中⽂版序
⼀
我们⼈类的很多⾏为⽅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
暗吃惊。
譬如,其中⼀件怪事,就是⼈⼈都在苦恼⼈⽣,但谁也不愿意多
谈⼈⽣。稍稍多谈⼏句的,⼀是⾼中毕业⽣,动笔会写“⽣活的⻛帆
啊”之类的句⼦;⼆是街头⽼⼤娘,开⼝会发“⼈这⼀辈⼦啊”之类的感
叹。兼有⼈⽣阅历和思考⽔平的⼈,⼀般就不谈⼈⽣了,这是为什么
呢?
因为这个问题太浅?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问题太深?有这个因素,但⼈们历来都有探求艰深的好
奇,就连⼤得⽆法想象的宏观世界和⼩得⽆法想象的微观世界都成了
热闹的研究对象,怎么对⼈⽣问题的探求却寥落⾄此?
我觉得,⼤多数智者躲避这个问题,是因为领悟到⾃⼰缺少谈论
的资格。再⼤的专家也不能说⾃⼰是⼈⽣领域的专家,⼀时的感悟⼜
怎能保证适合今后、适合别⼈?⼀个⼈在事业上的成功远不是⼈⽣上的
成功,⼀个领导者可以在诸多⽅⾯训斥下属却必须除开⼈⽣。
——越有教养越明⽩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谈论。
但是,谁都想听听。
⾝在⼈⽣⽽蒙昧于⼈⽣,蒙昧得⽆从谈论,⽆从倾听,这实在是
⼀种巨⼤的恐怖。能不能试着谈起来呢?有⼈这样做过,但结果总是让
⼈遗憾。⼤多是⼀些浅陋⽽造作的⼩故事,不知真有其事还是故意编
造的,然后发⼏句评述,吐⼀点感慨,好像⼀谈⼈⽣,作者和读者都
必须⼀起返回到极幼稚的年岁;也有⼀些著名学者参与谈论,像欧洲
的那位培根,但不知怎么⼀谈⼈⽣就丢开了推理分析过程,只剩下了
⼀堆武断的感想和结论,读起来倒也顺畅,⼀到实际⽣活中却难于印
证,联想到作者本⼈不甚美好的⼈品和经历,这些谈论的价值⾃然就
不会很⾼。
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谈⼈⽣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
⼈,不必⾮常成功,却⼀⽣⼤节⽆亏,受⼈尊敬,⽽且很抱歉,更希
望是来⽇⽆多的⽼⼈,已经产⽣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会对⼈⽣
增添⼀种更超然的⻦瞰⽅位。但是,找啊找,等啊等,发现相继谢世
的⽼⼈们很少留下这⽅⾯的⾔论,他们的最后岁⽉往往过得很具体,
全部沉溺在医疗的程序、后事的嘱托、遗产的分割等等实际事务上,
在病房杂乱的脚步声中,⽼⼈浑浊的双眼是否突然⼀亮,想讲⼀些超
越实际事务的话语?⼀定有过的,但⾝边的⼦⼥和护理⼈员完全不会在
意,只劝⽼⼈省⼀点精神,好好休息。⽼⼈的衰弱给了他们⼀种假
象,以为⼀切肢体的衰弱必然伴随着思维的衰弱。其实,⽼⼈在与死
亡近距离对峙的时候很可能会有超常的思维迸发,这种迸发集中了他
⼀⽣的热量⼜提纯为⻘蓝⾊的烟霞,飘忽如缕、断断续续,却极其珍
贵,⼈们只在挽救着他衰弱的肢体⽽不知道还有更重要的挽救。多少
⽗⺟临终前对⼦⼥的最⼤抱怨,也许正是在⼀⽚哭声、喊声中没有留
出⼀点安静让他们把那些并不具体的⼈⽣话语说完。
也有少数临终⽼⼈,因⾝份重要⽽会⾯对⼀群宁静⽽恭敬的聆听
者和记录者。他们的遗⾔留于世间,⼤家都能读到,但多数属于对⾃
⼰功过的总结和感叹,对未竟事业的设想和安排,也有⼈⽣意蕴,却
不以⼈⽣为焦点。死亡对他们来说,只是⼀项事业的中断;⽣命乐章
在尾声处的撼⼈魅⼒,并没有以⽣命本⾝来演奏。
凡此种种,都是遗憾。
于是,冥冥中,⼤家都在期待着另⼀个⽼⼈。他不太重要,不必
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在⽣命的绝
壁上居⾼临下地来俯视众⽣;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的
最终评判产⽣⼴泛的针对性;他,我硬着⼼肠说,临终前最好不要有
太多⼦⼥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地说完⾃⼰想说的话,就像⼀个
教师在课堂⾥⼀样——那么对了,这位⽼⼈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
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
这种期待,来⾃多重逻辑推衍,但他果然出现了,出现于遥远的
美国,出现后⼜⽴即消失。⼀切与我们的期待契合。
他叫莫⾥·施⽡茨,社会学教授,业和专业与我们的期待简直天
⾐⽆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