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货币变迁史.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几千年来,中国货币发展始终围绕着铜钱、银两、钞票这三大门类进行。中国货币的种类都有哪些?其发展史如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中国先秦时期的货币样式与材质极为丰富,其中又以青铜浇铸币为主,有刀形、铲形、桥梁形、鱼形、圜形、贝形、戈形等诸多形制。但如果要问什么最能代表中国货币,答案想必是方孔圆钱。“孔方兄”与先秦圜钱一脉相承,区别在于前者为方孔,后者为圆孔。目前已知最早的方孔圆钱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燕、齐、秦等国。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秦半两钱。秦半两钱一说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始铸的,但史书并未明确记载,只提到了这一年“初行钱”。秦半两钱最初应为十足纪重,即实重十二铢。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到汉初(前186年),半两钱已减到实重八铢,几年后又降至二铢四累(史称“五分钱”,重量为半两钱的五分之一)。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半两钱从二铢四累增重到四铢(史称“三分钱”),至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重量又降至三铢。几年后(前136年)又罢三铢钱,改行“半两钱”,史书在此并未明确“半两”的实际重量,疑为“三分钱”。以上种种证明了半两钱的重量并不是一以贯之的,而是随着市场需要不断调整的,并在大多数时期并不足值(目前存世的“半两钱”最重约13克,最轻的“榆荚半两”不足0.5克)。

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在之后的121年铸造期内,铸造量堪称天文数字,经计算,这期间平均每年铸造量近2.3亿枚。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止,成为世界货币史上单一版式铸造期最久(长达739年)且铸造量最大的金属浇铸币。

经存世文物与史料结合可知,在东晋时期的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史称“汉兴钱”,由李寿在成都南郊称帝后所铸(338年)。中国年号钱自汉兴钱起算,至清宣统通宝(1912年)止,铸造期持续约1574年。纪重钱、年号钱与虚值钱的发展过程并非接序关系,而是根据货币发展需要,交替或同时出现。例如,清咸丰重宝有“计重五两大钱”等纪重版式,这一类型既是年号钱也是纪重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货币的发展过程并非线性,而是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

铜钱时期

理论上,金、银、铜、铁、锡等金属货币的市场流通价值应与其所含金属的商品价值相匹配,这也是纪重钱的基本原理。但在实际流通过程中,由于金属的商品价值受开采、贸易、运输、人为等各方面的影响不断波动,大多数时期的纪重钱实际上名不副实。例如,五铢钱虽然面值上纪重五铢,但存世实物与史料都表明,有大量五铢钱实重不足二铢,这种不足值的纪重钱史称“榆荚钱”。据《北史》记载,“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沈”。这种不足值的五铢钱居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可见其轻薄!

“榆荚钱”的出现要归结于金属铸币的铸造成本问题。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货币,除支付原料成本外,还需支付运费、人工、火耗等其他成本。十足纪重就意味着鼓铸必然“赔钱”。因此,历代官方在鼓铸时就需要使用比铜更廉价的金属,如铅、铁来代替铜的使用量,抑或是直接减重来解决“赔钱”问题。据《汉书》记载,“然铸钱之情,非淆杂为巧,则不可得赢”。意思是在鼓铸时,如果不掺入廉价金属就不能获利。但掺杂廉价金属会导致杂质较多或较为轻薄的货币充斥市场,而质量较高的货币被囤积居奇退出流通。所以官方一方面需要维持金属货币的质量来稳定原有的商品计价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鼓铸时掺入适量杂质或减重来降低铸造成本。这也构成了金属货币发展的主要矛盾。

每当市场上出现“铜贵钱贱”现象,即铜钱所含金属价值高于铜钱流通价值。民间就会出现诸如铜钱剪边、融钱卖铜、铜钱输出等套利现象,由此产生所谓“鼓铸黑洞问题”,即官方一方面不断加铸铜钱,另一方面流通中的铜钱却持续性减少。原因在于民间不断销熔铜钱进行套利,而官方鼓铸出来的铜钱就像被“黑洞”吸走了一样。这时就需要官方进行调控,一方面推行铜禁政策,即《汉书》所载,“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这样一来,被销熔后的铜钱就失去了变现渠道,从而减少了熔钱套利的现象。另一方面,严格限制铜钱出境,如南宋《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以铜钱出中国界者,徒三年。”除此之外,官方还可通过财政政策来提高税赋的铜钱搭收比例,继而调控市面上的铜钱保有量,使金属铜与铜钱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价关系中。

反之,就会形成“铜贱钱贵”现象,即铜钱所含金属价值低于其流通价值,流通中铜钱就间接成为了虚值钱。此时,民间就会涌现出诸如买铜私铸、仿铸、海外铜钱流入等套利现象,这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形成机理。这时就需官方对劣币进行收兑,否则劣币过度充斥市场将扰乱原有商品计价体系,造成商品流通的萧条。例如,唐显庆五年(661年),“以天下恶钱多,令官私以五恶钱酬一好钱赎取”;又如,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沿海地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