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非银金融行业科技金融城市解码:合肥模式的多重面向.docx

非银金融行业科技金融城市解码:合肥模式的多重面向.docx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城市基本面——合肥市资源禀赋全复盘 1

区位人口:江淮首郡,居皖之中 1

经济背景:优势后发,动能稳固 5

产业结构:创新导向,产业升级 9

二、国资引领——科技金融生态中合肥模式的核心打法 12

国资城投平台:合肥建投向“产业基金”的蜕变 13

国资投资企业:合肥产投如何“管好资本” 17

国资金控公司:兴泰控股的错位竞争策略 20

三、产业链发展——挖掘历史脉络中合肥模式的底层逻辑 23

缘起家电: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千亿产业 23

3.1.1美菱 25

荣事达 25

合肥海尔 26

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性支柱产业 27

3.2.1京东方 28

新能源汽车:合肥+芜湖双轮驱动,已成为安徽省首位产业 30

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 33

德国大众 37

人工智能:中国声谷集聚AI资源 37

3.4.1科大讯飞 38

四、参考路径的启示与核心矛盾的回答 41

硅谷经验:创新四螺旋运行启示 41

美国硅谷科创生态的演进历程 42

美国硅谷科创生态的经验启示 44

合肥探索:自上而下建立的产投之城 47

引导基金:看得见的手,撬动社会资本 48

资本招商:吸引创新企业,城市投行迈出的第一步 50

科大硅谷:产学研交融的新范式 52

回到矛盾,回答问题 55

风险分析 59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一、城市基本面——合肥市资源禀赋全复盘

作为安徽省省会,早期合肥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源、政治和交通的优势,被周边的上海、武汉、南京等城市光芒所掩盖,强势虹吸。然而,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依靠家电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再到近年入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安徽走通了中国特色“产投创投”之路。省会合肥也在一次次产业跃迁中,开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合肥模式。为了剖析合

肥在不同时代的城市资源、产业创新等要素的演化特征,本章节将围绕合肥的地理区位、人口资源、经济发展

和产业结构等禀赋,复盘合肥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发展历程。

区位人口:江淮首郡,居皖之中

安徽合肥之名,最早出自于《史记·货殖列传》,是商贾云集、舟车会集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被合并,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新省会设于合肥市。2006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要求“合肥要加快现代

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构建交通枢纽,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从地理位置来看,合肥并不位于沿海,因此无法直接受益于沿海地区所享有的经济优势,也难以发展沿海经济。尽管合肥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但其与长江的距离较远,与地理位置更为优越的蚌埠和芜湖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地理优势,过去甚至被称为“孤立的省会”。直到2016年,国务院批复确定合肥为“长三角城市群

副中心城市”,并入长三角形成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的城市群。2020年,合肥实现“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正式宣告合肥融入核心中,加速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

从城市规划来看,合肥市历经四次大的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新产业相对集聚的城市发展空间。20世纪90年代,合肥市的城市规划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部、北部和西南部三个方向扩展,形

成了“风扇型”城市布局,是中国城市经典规划模式之一。随着世纪初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扩展,以及中部地区的崛起,合肥被正式定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键中心城市,并且成为国家首批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在此背景下,合肥的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直接控制城市结构、形态、交通路线和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引导了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形成了扇形的工业区布局和多核心发展模式。

行业深度报告

图表1:合肥市历年城市总体规划概览

编制时期

规划名称

定位性质

发展布局

1949年

《合肥市街道计划草案

图》

皖北行署驻地和行政中心

老城区开拓“井”字形干道,以老城区为中心进

行功能分区

1956年

《合肥市城市建设规划纲

要(1956-1967)》

安徽省省会,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淝河以东为工厂区,以北为仓储区,以西、以

南、老城区为居住、商业区

1963年

《合肥市城市建设十年规

划(1963-1972)》

安徽省省会,以机电为中心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

以旧城和老火车站为核心,结合“一五”“二五”

期间形成的工业区,将全市划分为七个片区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