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8.井岗翠竹》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8.井岗翠竹》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2024)教案

18.井岗翠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体会竹子象征意义。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体会井冈山精神,激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地方熠熠生辉,那就是井冈山。它是革命的摇篮,见证了无数热血与奇迹。今天,让我们走进袁鹰笔下的《井冈翠竹》,看看那漫山遍野的竹子,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与革命先辈并肩,又如何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井冈山上的民众不怕辛苦,顽强拼搏,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经济困难时期,袁鹰曾来到井冈山,并冈山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袁鹰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组散文《井冈山记》。本文是其中一篇。

(2)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袁鹰(1924-2023年),江苏淮安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他7岁迁到杭州,后因抗日战争避难上海,在那里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

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此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多家报刊编辑、主编等职。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饱含诗意,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代表作有散文集《风帆》《袁鹰散文六十篇》等,还有儿童散文集《春雨》、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教师:给文章分段并概括主要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1、2段):描写井网翠竹的风采。

第二部分(第3~9段):讲述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段):描写了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

第四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赞美井冈翠竹。

教师:文中描写井冈山的翠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现了井冈翠竹的外形特点,如“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让读者对竹子有直观印象;另一方面,翠竹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井冈山军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像“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借竹子的顽强表现出革命军民在残酷斗争中坚守信念、永不屈服的精神。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预设:先写井冈山林海之广,再点明主题,明确“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句话饱含真挚的情感,突显毛竹形象的高大,表达了作者对毛竹由衷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出下文。

教师:那句话贯穿全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预设:井冈山的竹子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搭帐篷、做梭镖、当硝盐罐等,它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是革命精神的象征。作用是直接点明主题,强调竹子与革命的紧密联系,引发读者对竹子在革命中意义的思考,也为后文围绕竹子展开对革命历史和精神的叙述做铺垫。

教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这段语句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这段语句运用了拟人、顶真和引用诗句的手法。将毛竹赋予人的意志,“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顶真手法使语句衔接紧密,层层递进,突出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引用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进一步强调竹子无论遭受多大磨难都能重新焕发生机,象征着革命力量是无法被摧毁的,即使遭遇挫折也会不断发展壮大。

教师:“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如何理解这段话中扁担的含义?

学生:这里的扁担有两层含义。表层是指实实在在的用毛竹做的挑粮食工具;深层含义是它象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肩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担,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于担当、不

文档评论(0)

鹏城九九李老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虽枯木老朽,仍血气方刚,自嘲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