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传统书论、画论和札记.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就是古书画,“士大夫”是指古人,古书画体现了士大夫(古人)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一种人文情怀。那么这种理想和情怀表现在何处,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呢?

在中国古代,各个学科是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典籍,比如《史记》,它既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因此有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庄子》,既作为哲学名著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又凭借其瑰丽的想象和准确形象的比喻成为文学名著,为中国文学史开了浪漫主义先河。而历代的文章、诗词、绘画和书法,乃至于音乐,也是一个组合体,绘画中有音乐,音乐中有哲学,书法中有情怀。由此可见,哲学的载体可以是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甚至音乐。除了文字以外,哲学有时也会出现在一幅画里、一段音乐里,如果一位画家或是音乐家没有人文底蕴,那他的创作肯定是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今天的讲座,就让我们来探讨下书画所表现出的哲学,即文人士大夫在书画中所寄托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书画实践活动是一种创作,都由一套固定的理论来指导。在中国古代,指导绘画实践活动的理论叫“画论”;指导书法实践活动的理论叫“书论”。正因中国古代的书画从很早以前就受到绘画书法理论的指导,古人所寄托的情怀既体现在绘画书法作品本身中,也体现在绘画书法作品的评论中。

无论是文字、绘画、书法还是其他创作,实际上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创作者心里的东西,创作者想传达给其他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是说音美之极为无声,象美之至为无形。宇宙中有一种非常大的声音,但是很少有人听到,它大到已经听不见了;宇宙的空间非常大,大到没有任何一种形状可以界定它,大到无以形容。这其实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而非人为的美。或者更确切地,与其说这是一种美学观念,毋宁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这是他感悟出来的,他所认为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于是他就这样写了出来。

我们再来看孔子的思想,往往一说到孔子,大家就会想到孔子是一位教育家。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按照我的理解,孔子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在和老子阐述同样的一种人生理想。“冠者五六人”指得是同道者,“童子六七人”说得是他的学生;这样的一群人一起春游踏青,一起学习论道、体味人生,最后再沐浴着微风,唱着歌回家,一看就是一幅很欢乐的画面。大家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学生,号称弟子三千,其实传道受业就是他本人的人生理想,他也是这么做的。

文字的东西先讲到这里,接下里我们聊聊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就属于画论,它提到了一种“畅神说”,就是说山水画可以令人的精神感到愉悦。《画山水序》中说:“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这句话详细描绘了古人是如何把山水中所体现出的本质的东西演绎到画中去的。具体来说是人们通过眼睛摄取山水的性灵并心领神会,就明白了世间之理,然后再将这种“理”注入到画中山水的“形”上。

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作画者和观画者所能看到的画面和联想到的情境应当是相近的,如若做到这一点,观真实的山水景观就不见得比观画强。因为无论是眼睛所看到的景象还是心所感悟到的山水之神都被完整的表现在了画里。山水之神本无形,但寄托在有形的山水之中,通感于山水画上,形神兼具之后,理也会自然显现。后文中对前面的表述作了总结“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于是闲居在家里时气定神闲的喝酒弹琴,在幽静的环境中对着展开的画卷坐观四方,寻求自然中本质的东西,既可以看到天际荒远的丛林,又能看到杳无人烟的野景,既能从中看到悬崖峭壁,又能找到云林森眇。这句话很有哲学意味,绘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需要思想的,如果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是画不好画的。末尾一句“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句话是说虽然圣贤及其思想多是照耀着比较古早的时代,但是山水的灵气却能蕴含在画中时时与人的精神相合,引发人的无限感受和思索,令人得以神游物外,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所谓的“畅神说”。

此段论述也有提及古代的“卧游”说。古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大多在卷轴上。大家在影视作品中应该看到过,卷轴可以展开,看到哪里就展开到哪里,其余的部分卷起来,根据几案的大小和观看需要自如调节。于是古人只需坐在原处就能任意欣赏到整幅画卷的全貌或部分,欣赏到山水景观,这就是卧游。现在我们看画一般是去博物馆,画是全部展开的,因为你不能一个人看,它是供大家一起看的,所以在“卧游”说那种徐徐展开游览的动态感受上,现代人体验的没有古人那么明显。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