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公共基础服务业云边协同技术标准—总则》编制说明.pdf

《公共基础服务业云边协同技术标准—总则》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共基础服务业云边协同技术标准-总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

促进会归口。编制工作由江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单位负责。

2.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国内现行的云计算标准主要是《信息技术云计算平台即服务部署要求》、《信息

安全技术政府网站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安全综合防御产品安

全技术要求》,现行的边缘计算标准主要是《物联网边缘计算第1部分:通用要求》、

《物联网边缘计算第2部分:设备域技术要求》、《物联网边缘计算第3部分:网络域

技术要求》、《物联网边缘计算第4部分:数据域技术要求》、《物联网边缘计算第5

部分:应用域技术要求》、《物联网边缘计算第6部分:安全》、《物联网边缘计算

第7部分:存储》等标准。经统计,未见面向行业的云边协同标准。

因此,公共基础服务业云边协同技术标准为实现整个系统的负载均衡做出了建设,对

任务卸载和任务迁移提出了建议,以达到提高整个云边协同系统运行的流畅度。

3.相关标准

GB/T32399-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GB/T32400-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览与词汇

4.主要工作过程

(1)起草阶段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于2022年8月19日成立起草编制小组。经汇总讨论后,起

草组初步确定了标准中需要规定的主要内容。

(2)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于2022年10月24日成立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对公共基

础服务业云边协同技术标准的有关技术条件及应用分别进行了调研。经汇总讨论后,编制

2

组确定了标准中需要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并于2022年11月16日完成了初稿并发送给各参

与单位征求意见。

(3)确定工作计划

在2022年11月末根据各参与单位征求意见后,进行修改和研讨,在12月中形成第一版

征求意见稿,为保障相关标准的严谨性,项目承担单位走访联系多个行业相关单位组织内

部评审。并于2023年1月5日召开了线上内部评审会,项目承担单位在会后收集了其他行业

专家对该争议的建议。并在2023年1月15日再次邀请相关专家,对分歧意见进行了交流,

并最终达成统一意见。于2023年2月25日汇总团标编制专家方面意见后,形成了最终标准

征求意见稿并由中国国际科促会提交全国标准信息平台。

5.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暨南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思极科技有限公司、

国网思极网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江西电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

司、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海誉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南京壹进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田禾信息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安徽百诚慧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勇、夏云霓、张小松、牛新征、沈玉龙、刘驰、田有亮、马志

程、戴光、殷树刚、何美斌、叶礼斌、梁良、刘志全、李海鹏、李凡、李博嘉、邵诗韵、

黄明峰、陈健、陈明亮、戴梦轩、陶俊、房涛、代璐川、李国政、赵涵、朱文佳、鄂驰、

马志程、杨仕博、王琪、牛泽文、马菁。

二、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修订标准时,还包括修订前后

技术内容的对比

1.标准的编写原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要求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标准和

行业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技术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3)标准能够为技术的研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技术特点。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