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出疹性疾病llp中医治疗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2、邪入肺胃(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加减3、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生津,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加减出疹性疾病llp逆证1、邪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减2、麻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加减出疹性疾病llp预防(prevention)隔离传染源: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10天切断传播途径:紫外线、通风;晒洗增强免疫: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被动免疫(丙球3d内防病,6d内减轻症状)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出疹性疾病llp概述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andFeverIllness,RFIs):是指以出疹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出疹性疾病llp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病原特点、致病机制;熟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病原学诊断;掌握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处理——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麻疹出疹性疾病llp病因分类感染性:病毒感染: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细菌感染:猩红热、败血症非感染性:变态-免疫性疾病药物热血液病所致皮疹蚊虫叮咬等出疹性疾病llp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诊断要点皮疹特点流行病学史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性疾病llp麻疹黏膜斑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水痘皮疹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出疹性疾病llp麻疹定义: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出疹性疾病llpWHO估计,2000年全球约有170万儿童死于疫苗可预防疾病,其中77.7万(占46%)死于麻疹;2002年全球麻疹发病3000万~4000万例,死亡87.5万例;占疫苗可预防疾病的44%;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第5位;目前麻疹仍是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出疹性疾病llp麻疹流行病学传染源:人类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急性病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无症状携带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性较低;传播途径:麻疹患儿及亚临床带病毒者是传染源,患儿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均含有麻疹病毒,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主要易感人群6个月~5岁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多见,各地均有流行,出疹性疾病llp麻疹病毒理化特性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min灭活耐寒、耐干燥室温下存活数日,-70℃保存活力5年以上出疹性疾病llp麻疹病毒上呼吸道(眼结合膜、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病毒增殖第1次病毒血症(感染后第2~3天)病毒进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增殖第2次病毒血症(感染后5~7天)病毒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全身病毒量迅速下降而消失,临床进入恢复期(感染后第15天)麻疹的发病过程示意图出疹性疾病llp中医病因病机麻疹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感受麻毒时邪所致。麻毒时邪由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两脏。麻毒犯肺,肺卫失宣,故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此为疹前期;麻毒由肺及脾,正气奋起抗争,驱邪外出,皮疹透发全身,达于四末,此为出疹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便进入恢复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出疹性疾病llp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险证。若麻毒内归于肺,或复感外邪侵袭于肺,以致肺气郁闭,则形成邪毒内闭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而成麻毒攻喉证;麻毒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形成邪陷心肝证。出疹性疾病llp典型麻疹潜伏期:一般6 -1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体温轻度升高症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