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2025学年上海初三一模语文古诗文汇编.docx

2024-2025学年上海初三一模语文古诗文汇编.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5年初三语文一模古诗文

2025年上海闵行区初三一模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5-10题(22分)

【甲】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唐)柳宗元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①为工②。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③,务采色④,夸声音⑤而以为能也。

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⑥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⑦,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注释】①辞:文辞,辞藻。②工:精巧,精妙。③炳炳烺烺(Iǎng):指文辞优美,光采照人。④务采色:致力于追求文辞的光彩绚丽。⑤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⑥吾子:古时对别人的尊称,可译为“您”。⑦断:对是非的判断。

5.【甲】文选自【乙】文提到的《》一书。(2分)

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相同意义的选项。()(4分)

(1)“文者以明道”()

A.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B.屠惧,投以骨(《狼》)

C.以君之力《愚公移山》)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凡吾所陈”()

A.陈词滥调B.推陈出新C.慷慨陈词D.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划线句。(3分)

不知道之果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乙】选文结尾的“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中的“原”具体指“£”、“£”、“£”、

“£”、“£”。(5分)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道理。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C.【甲】文多用对偶,【乙】文多用排比,语言各有特色。

D.【甲】文写到学和教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乙】文写到自己对写作追求的反思,也表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10.【甲】文划线句是怎样阐述道理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年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7题(8分)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甲】诗作者是时期的陶渊明;【乙】文中的“康乐”指的是(人名)。(2分)

6.【甲】【乙】两篇作品中都有描写傍晚山川美景的语句:【甲】诗中的“相与还”,描绘飞鸟这一画面;【乙】文中的“竞跃”,描绘鱼儿这一画面。(4分)

7.下列对【甲】【乙】两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篇作品的作者虽处于不同境遇,但两人的志趣与追求是相同。

B.【甲】【乙】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对现实处境的厌恶。

C.【甲】【乙】两篇作品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不同,但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

D.【甲】【乙】两篇作品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赞叹。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题(13分)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