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课题项目一第二章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
课题授课
第二章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2课时
名称时数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三大重要的饮食人物
教学2.能力目标:能运用中国饮食科学思想设计、搭配菜点;
目标3.素质目标:能掌握传统食物结构的内容及在烹饪中的运用状况,熟悉食
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中国饮食的哲学思想;
教学2、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重点3、《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基本原则(教材外补
充)
教学
中国饮食的哲学思想及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难点
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方法
角色扮演法等)
课型理论+实操
教学
设备多媒体
授
课
教师授课之后,对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是否达
后到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简要的手写记录
记
1
复习旧知: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来“补精益
气”(饮食养生)——在中国饮食初步形成的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即出现了较为完整和系统并在现代仍
沿用的饮食结构和养生原理。
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
《吕氏春秋》之《本味篇》主
要记载伊尹用烹饪至味谏说商
汤的故事(涉及烹饪技术)10、饮食著述开始问世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提
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11、注重饮食礼仪:
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来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
“补精益气”(饮食养生)中国的教育是孝的教育
孝教在春秋战国,人们分外注重饮食礼
仪。
涉及上层社会的姑且不说,仅居家
过
madebyJuanliang,24thSept,2014
引入新课
从回顾第一章的关键内容导入第二章
学习新知
【提出任务】
任务一了解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三大观念和重要的饮食人物
【介绍知识】
一、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形成
(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注重整体研究。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
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注重整体研究。中国人认为,宇宙
本体即形成世界的根本之物是气,这种气就是无,是虚空,而这种气又充满生化创造功能,能衍生出有、
生出万物,如同老子上述所说。
2
从通俗层面来讲,即单独的某个人或物来说,又可以理解为“气场”。具备某种气场的人或物在某
个层面造成影响。
(二)、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1、天人合一、整体功能
天泛指人以外的客体世界。天人合一,指人作为主体人以外的客体、与自然是合而为一、融为一
的,强调不把自然、客体世界与人分隔开,也不把自然、客体世界当做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技术措施.pdf
- 排水沟工程联系单.pdf
- 排水管道通球(通水灌水)试验记录.pdf
- 排版常见错误.pdf
- 探析装配式建筑造价成本过高的原因.pdf
- 探究煤沥青中间相的研究进展.pdf
- 接待职能部门检查的流程.pdf
- 接触网施工中测量工具的应用及几何参数的测量计算.pdf
- 接触网的供电方式及其供电示意图教学提纲.pdf
-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pdf
- 25上半年2期套题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八).docx
- 公考讲义-2025年1月时政汇总.pdf
- 2025年省考逻辑填空1000 高频实词积累+刷题早读课 讲义.pdf
- 25上半年2期套题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九).docx
- 2025四川事业编FB综合岗考试-综合能力测试讲义-主观题基础,案例分析题,公文写作及文章写作题.pdf
- 25上半年2期套题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五).docx
- 2025申论多省联考刷题课真题资料-2025国考执法课程.doc
- 2025申论多省联考刷题课真题资料-2024江西执法课程.doc
- 25上半年2期套题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十).docx
- 2025申论多省联考刷题课真题资料-2024福建县乡课程.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