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docxVIP

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

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框严于律己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1.通过“这些违法行为可以避免吗?”的课堂活动,根据“高空丢物、随意拨打火警电话、限制人身自由索债”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如何避免违法”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2.通过“16岁犯罪的责任”的课堂活动,根据“探究与分享”两起未成年人欺凌案件教学情境设置和“相关链接”知识的学习,围绕议题“涉案罪名、危害”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3.通过“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课堂活动,根据“探究与分享”不良行为识别和“启思导行”填写表格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这些行为如何演变为违法犯罪的?如何预防?”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1.教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2.学法:自学、归纳、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P99“生活观察”:

思考:这些情况可以避免吗?

教师导入: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严于律己》。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探究一向校园欺凌、网络暴力说“不”

1.多媒体出示教材P100“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思考:有人说:“未成年人年龄小,即使违法犯罪也可以免于责罚。”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自己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作为社会的一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二“刑责”有定莫生侥幸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101“相关链接”关于刑责年龄的相关界定。

多媒体出示下列案例:

2024年4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对杀害邻家8岁女孩的13岁甘肃男孩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我国刑法修订后,首个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

思考:上述案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探究三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3.多媒体出示下列漫画:

思考:漫画中的未成年人从旷课、夜不归宿到抢劫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4.课后活动:完成P102“启思导行”任务: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