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BSLXXXX-2025

生态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梯田建设中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规定以及规划、设计、施工的内容与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梯田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288-20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16453.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25993-2010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

SL267-200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L277-2019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标准

SL312-2005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

SL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CJJ/T188-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1048-2016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DB13/T2019-2014河北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生态梯田

系指对坡度在5°~25°之间的坡耕地、荒地及传统梯田,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修筑水平梯田、

治理坡面水系、修筑坡面道路与客土改造、地力培肥等工程措施,结合现行新型低碳环保技术及工艺,

形成保水保肥、景观生态的综合梯田系统。

3.2

地块

系指包括若干个田块的独立区域,由田间路相连。

3

T/HBSLXXXX-2025

3.3

田块

系指满足耕作需求的独立单元。

4总体要求

4.1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梯田建设应符合空间规划,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承载力,区

域统筹、统一建设、综合整治。应遵循节能、环保、绿色、实用、经济、低影响开发。

4.2根据不同区城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4.3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雨水情况统筹规划梯田建设工作。优化水资源

利用,发展节水灌溉,联合运用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优先利用雨水、地表水,最后利用地

下水,加强土壤水管理,高效利用土壤水。

4.4生态梯田地块内应土石方平衡;应合理确定田块田坎高度、田面宽度,减少土石方挖填,合理调配

土石方、减少二次倒运,充分利用产生的石方修筑田坎。

4.5田间道路包括施工路、生产路、作业路,路网规划应与田面规划、灌排系统、防护林体系、储运设

施、生活设施等规划相协调;路网应沿山脊线、沟谷、等高线,顺坡就势布置;田间路直达田块数占田

块总数比率≥90%;片麻岩丘陵区、黄土沟壑区有坡度的路宜修建水泥路。

4.6电力设施应结合路网设计,并与田面规划、灌排系统、防护林体系、储运设施、生活设施等规划相

协调。线路网应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选择地埋、架空形式,沿山脊线、沟谷、等高线,顺坡就势布置。

田间路直达田块数占田块总数比率≥90%。

4.7应注重表土资源保护利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防止土壤污染。

4.8地块建设宜优先布设截排水,先截后建。

4.9不同地貌类型区生态梯田应该因地制宜重点规划。片麻岩丘陵区应注重埂坎防护,宜采用土石结合

坎、植物或“植物+工程”护坡等形式,防止产生重力侵蚀,应注重表土保护、节水灌溉;石灰岩丘陵区

应利用地形条件,注重雨水资源的利用,截排蓄引,保护耕地,建设石坎应就地取材,节约资源;黄土

沟壑区应根据沟道发育程度规划地块,宜采取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