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免疫系统与疾病PPT课件 补体.pptx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补体;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及补体的生物学意义。;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一组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或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第一节;一、补体系统的命名

1.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顺序命名:C1、C2……C9。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

2.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

3.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附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等。

4.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

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蛋白质

(1)经典途径:C1q、C1r、C1s、C2、C4。

(2)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3)凝集素途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

(4)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和C9。;2.补体调节蛋白

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的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

3.补体受体

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可与补体激活后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分子量变动范围很大;血清补体蛋白约占血清总蛋白的5%~6%,含量相对稳定;对热不稳定,56℃温育30min即被灭活。;四、补体的代谢

1.补体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生物合成的调节

(1)补体的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不同细胞各自调节其补体的生物合成。

(2)补体生物合成可受多种因素调节。

3.补体的分解代谢

补体代谢率极快。

;第二节;一、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激活物与Clq结合,顺序活化Clr、Cl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1.激活物

IgG、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和五聚素3(PTX3)等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表面磷脂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某些细菌细胞壁上的蛋白成分以及G+菌的胞壁酸(LTA)。;2.活化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的前端反应——C1s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的前端反应——C3转化酶的形成;经典激活途径的前端反应——C5转化酶的形成;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C5活化;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MAC形成;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MAC插入胞膜;二、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又称替代激活途径。不依赖抗体,是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过程。;1.激活物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或酵母多糖、肽聚糖、磷壁酸等,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的表面。;2.活化过程

C3b结合于自身细胞表面,被多种调节蛋白降解、灭活。;C3b的稳定和C5的活化;旁路途径及C3b的放大效应;三、凝集素途径(mannose-bindinglectinpathway)

又称MBL途径,是由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纤维胶凝蛋白(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1.激活物

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MBL或FCN可选择性识别多种病原体表面以甘露糖、甘露糖胺等为末端糖基的糖结构。;2.活化过程;MBL途径活化过程;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关系;第三节;一、针对经典途径前端反应的调节机制

C1抑制物:抑制C1r、C1s、MASP活性,阻断C4b2a形成。

CR1:抑制C4b2a、C4b2a3b、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

C4结合蛋白:抑制C4b2a、C4b2a3b形成及活性。

膜辅蛋白:抑制C4b2a、C4b2a3b、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

I因子:抑制C4b2a、C4b2a3b、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

衰变加速因子:抑制C4b2a、C4b2a3b、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二、针对旁路途径前端反应的调节机制

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或C5转化酶(C3bBb3b)的调节蛋白:I因子、H因子、CR1、膜辅蛋白、衰变加速因子。

稳定C3bBb,起正调节作用的调节蛋白:P因子。

;三、针对MAC的调节

抑制MAC形成与活性的补体调节蛋白

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IRL)。

同源限制因子(HRF)。

S蛋白(S

文档评论(0)

youmeu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随时下架,尽快下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