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part2.pptxVIP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part2.pptx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讲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发言;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屠龙大会龙的挑战“相互协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面对西方列强步步进逼,清政府与北洋政府无力应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

尘。;

●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1864年灭亡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瑗珲条约》《北京条约》

●1861年洋务运动

●1883年中法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

●191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1919年五四运动;

国家主权危机

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1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大批港口城市被租借,关税、盐税等经济主权被

迫出卖。;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晚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在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

建设方面做了一定尝试,国家主权观念在这一时期开始强化。但由于没从根本上触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晚清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自强运动、变法运动和所谓“新政”并未成功。;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

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

国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型。“五族共和”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从晚清开始,中华文明遭遇西方文明重大

挑战。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主义的剥削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探索现代中国的立国之道。在这一历史时期,共同的历史命运催生出共同的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

然而,军阀连年混战,列强威

逼日甚,北洋政府生搬硬套西方政治制度,导致政治混乱、社会失序,经济民生无法改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实践层面并没有明显的实质进展。;

目录;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中国人不断“开眼看世界”,寻找摆脱危机的方案。其中,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学说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中介,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一方面尝试以西方民族国家为模板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又不断思考批判西方民族国家本身所蕴含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要素,

这使得建构现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自身的特征。;

近现代中国认同的生成与加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

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思想动力。1689年,清政府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但其应用范围在很长时间内主要限于外交领域。鸦片战争后,在共御外侮的时代背景下,清朝疆域内的汉人、满人、蒙古人等,共同参与了中国认同的塑造过程。;

为应对统治危机,维系大一统,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中

国的边疆事务和边疆问题,对边疆史地的考察成为潮流。一时间,姚莹、吴大激、许景澄、薛福成等人皆为国家筹边谋防,所发论述大多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代之以对近代国际关系的现实认知,为现代中国国家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

在民族危机和近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影响下,“主权中国”的国家叙

事日益增强,“中国”转化成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国家称谓。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除标题中有“大清”二字外,正文内容全都以“中国”取代“大清”。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政令、法令等,均普遍使用“中国”作为国名。这基本奠定了“中国”作为国家名称的合法性,也初步奠定了包含汉、满、蒙古、回、藏等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作为国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基础。;

通过反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强化了自我的国家认同。他们逐渐联合起来,共同维护中华民

族的生存和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俄等国利用中国政局混乱之机,在蒙古、西藏等地制造民族分裂活动,遭到了各族

人民的坚决抵制。西蒙古王公通电全国,表示“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

持民国”,公开宣告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囡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