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33_T 1306-2023 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docx

DB33_T 1306-2023 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07.060

CCSA47

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1306—2023

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

Guideof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fortouristattractions

2023-07-22发布2023-08-22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T1306—2023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气象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温州市气象局、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泰顺县气象局、乐清市气象局、淳安县气象局、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温州商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建忠、张眉、王佳颖、周哲、余田花、郑海祥、周功铤、李伟、纪新瑞、刘娟、郑峰、郑远东、林念萍、朱景、郭建鹰、姜建丰、余霖枫、刘元林、唐翠云、胡萍、姚健、林金旭、林军、单权、郑德、陈盈洁。

DB33/T1306—2023

1

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指南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旅游景区气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人员配置、防御准备、处置应对、灾后处置等方面的指导。

本标准适用于3A级以上旅游景区(以下简称景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其它景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旅游景区touristattractions

以满足旅游者出游目的为主要功能,并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来源:GB/T16766—2017,4.3.1]

3.2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aldisaster

由气象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损害的事件和现象。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

[来源:GB/T40246—2021,3.2,有修改]

4基本原则

4.1以人为本

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以保障旅游者和旅游景区内其他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根本原则,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害。

4.2预防为主

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的景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根据景区类型和气候特征,制定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4.3数字赋能

通过信息化、数字化举措,精准防御气象灾害,提升景区防灾减灾能力。

5人员配置

DB33/T1306—2023

2

5.1景区配置气象联络员,保持与气象主管部门信息畅通,协助完成景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气象联络员的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

——景区气象设施维护;

——景区气象监测环境保护;——气象灾情的收集和报告;

——气象灾害的普查;——应急处置。

5.2气象联络员具备相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不定期参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或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气象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技能。

6防御准备

6.1日常管理

6.1.1景区制定气象灾害预案时需考虑主要气象灾害类别、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

6.1.2景区每年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和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是景区气象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气象应急演练的内容宜包括:掌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程序,熟悉景区气象灾害特点、自救措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的内容宜包括:熟悉景区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避灾安置场所、紧急转移路线、气象监测设施和气象信息传播设施使用维护等。

6.2监测设施

6.2.1景区宜根据地理特征、易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布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站点周边环境宜保持开阔,保证仪器的感应面通风和不受遮蔽。

6.2.2观测要素宜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根据需求可增加气压、湿度和其他气象观测要素。

6.2.3景区宜建设雷电监测预警设施。

6.3信息收发

6.3.1景区信息收发工作的重点是气象信息收发的及时性和精准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发渠道的稳定性和预警传播设施的有效性,能为防灾减灾赢得宝贵时间。具体包括:

——主动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气象信息;

——利用多种方式

文档评论(0)

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